偷票房为啥屡禁不止?
2016-7-12 16:09:0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偷票房为何屡禁不止?当然是违法成本太低!据说2015年,被偷的票房数字大约有四五十亿。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听说过哪家电影、哪个责任人付出个什么严重的代价,大多不过是“罚酒三杯”。电影出品方、制片方、发行方再加上一些粉丝、影迷、影评人、电影记者,最多也就是舆论上谴责一下、呼吁一下、闹哄一下,偷票房依然继续存在。其实,就连题目中的“屡禁不止”都得打上这个引号,什么时候真正禁过偷票房呢?!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曾经发出《关于加强电影市场管理规范电影票房系统使用的通知》,然而这一纸通知,还是管不住下面的黑手。
有人说电影院就好像是超市,电影就是货架上的商品,但是任何商品都已经可以追溯其来源和去向,电影作为创意产品,电影院只要开门做生意,从理论上讲,目前依然难以保证每一张座位上的票都给予了放映中的电影票房。偷票房便是典型的监守自盗,某些电影院通过双系统、手写票、捆绑套餐、废票再用等等花样繁多的方式,以假乱真、李代桃僵,或者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总之就是有被侵害权益的电影票房进了电影院(以及可能的院线)腰包,或者填到其他利益相关电影的票房。以上种种黑办法,当然算不上什么高科技,然而却能够不声不响、几乎是润物细无声的将票房转移、藏匿,按照不同的比例,或多或少落在买票人、电影院、电影院线或者其他电影片方的手里。当代俗话说得好,触动灵魂容易,触动利益就比较难,除非严格按照法律来制裁不法行为。
电影观众和票房在电影院、电影院线面前,面临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对于具体的电影观众来说,遇到“偷票房”是偶然事件。对于电影片方来说,即使被“偷票房”造成的损失很大,然而去一一核查网贴、社交媒体上的“证据”本就成本太高企,更为关键的是,电影片方和观众的“调查”,本身并没有法律效力,还是需要有关部门来加强管理。再者查证过程中也往往不可能发现“系统”性企业行为,哪怕配合有关部门取证,多数也不过是说“售票系统出现故障”云云,最终顶多不过是处理一两个电影院经理或者工作人员。
为什么电影票房系统不能完全彻底的实现规范化呢?这当然是个迷之问题。只有在制度上完善,程序上执行到位,“偷票房”才能得到遏制,终究会销声匿迹。一般来说,如今“偷票房”多数发生在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电影院,这就说明一二线城市电影观众买票基本上通过手机APP现场不过是取票。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人工售票的传统方式基本上意义不大了,有关部门完全可以要求所有的电影院都采取自动售票机与APP售票的集合,入场门口也快要刷电子票,从根本上杜绝“偷票房”的可能性,在源头上掐断这股潜流黑水,也让扑朔迷离的争议丧失讨论的基础,电影制片方和电影院都各自靠真本事吃饭,未来会更美好。
- 国产青春片有它一半傻,我绝不会骂街
- 增收房地产税,依旧抑制不了房价上涨
- 中国房地产黄金十五年的末日终于来临了
- 海外买房也已经变成了个大坑
- 数字音乐下载已被美国抛弃,在中国却反而一路高歌
- 雷军与6位互联网专家的3小时小米闭门交流会实录
- 比起做谷歌副总裁,这位无人车之父却选择了其他
- P9再陷入摄影样张作假风波,华为该如何为旗舰正
- 撕掉这台“互联网汽车”上的伪装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