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这种商业行为,按律师的观点属于“不违法”,但也要厘清一个误区,即不违法不代表合法,不违法的行为并不等于是合法行为,不能擅自、任性而为。
中国是全球第一快递大国,2015年快递业务量突破200亿件。巨大的快递包裹投放量让“包裹上贴广告”的生意悄然兴起。记者发现,中国法律法规上没有禁止这种商业行为。专家称,应加强对快递包裹上广告内容的审核,不得损害消费者的情感和经济利益。
作为一种新兴的商机,“包裹上贴广告”近年来深受一些快递公司青睐,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虽然法律上没有明文禁止这种商业行为,按律师的观点属于“不违法”,但也要厘清一个误区,即不违法不代表合法,不违法的行为并不等于是合法行为,不能擅自、任性而为。
违法是指法律明确禁止,合法是指法律明确准许,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还存在中间地带,即不合法、不违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法律规定不可能事无巨细、包罗万象,而且法律规定具有滞后性,总有一些行为、现象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虽然“包裹上贴广告”不直接违反广告法,但很可能会触及、违反其他民事法律,造成违约或侵权,导致民事赔偿责任。此外,由于张贴包裹广告时,不但会耽搁时间,还容易影响收件地址的辨识,使快递变成“慢递、误递、不递”,也会造成违约、侵权,直接损害到寄件人的信誉和收件人的利益。
所以,“包裹上贴广告”不可任性而为,不能因为邮政业“任何部位不能印有经营性质的广告”的国家推荐标准不具强制性,就无所顾忌,也不能拿“不违法”来打擦边球,或者作为“挡箭牌”,损害寄件人、收件人的合法权益,最终也伤害到快递公司自身的商业信誉。
当然,考虑到市场创新和资源利用,通过发布包裹广告开拓收益来源,从长远来看,对快递企业、收件人、寄件人都未尝不是好事。但前提是征得同意,且不损害收件人、寄件人的经济利益和情感利益,同时对广告收益应该合理分成,或者约定发布广告的则免快递运费,惠及寄件人、收件人(卖家、买家),而不是任由快递公司擅自对他人包裹进行违法处分,并独享收益,进而形成快递公司、广告主和寄件人、收件人多赢共享的现代商业生态环境。
- 网购平台就应该有“清理门户”意识
- 包裹广告,悄然而生的新商机
- 中国的打假联盟与IACC还有多远的路
- 打假需更多品牌 加入“权利人共建”
- 严厉打击微商传销得补法律漏洞
- 传承老字号应坚持“去伪存真”常态
- 农村电商还得少些“行政泡沫”
- 中俄合作目标应落地在东北通道经济上
- 三大“十字路口”勾勒丝绸之路新图景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