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手房逐渐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主角,整个行业也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在传统中介之外,新兴的二手房电商平台迅速崛起,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买卖双方带来了全新的交易体验。
北上深二手房成交量两倍于新房存量房时代来临
据相关统计显示,2015年全年,北京、上海、深圳的二手房成交面积已经全面超越了新房。这样的趋势在2016年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
2016年前4个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面积791.7万平方米,约为新房成交面积的3.5倍;上海二手房成交面积1089.03万平方米,约为新房成交面积的2倍;深圳二手房成交面积421.74万平方米,约为新房成交面积的2.3倍。
显然,在上述三个一线城市,二手房的成交面积 已经两倍甚至三倍于新房了,整个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存量房交易为主的阶段。以上海为例,目前土地供应非常紧张,每一次拍地都会引来数十家开发商争抢。新房 供应量不足,价格不断飙升,使得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偏好于选择位置更好、总价相对较低的二手房源。
如今,部分二线城市比如南京、福州自2016年以来的二手房交易量也已超越新房,二线城市也将相继进入存量房时代。
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中国住房的内在供求格局已发生变化。瑞银报告显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不考虑住房质量的前提下,2010年城镇和农村户均已拥有约1套住房。
相关数据统计,在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二手房与新房交易比例约为8:1至10:1之间。随着未来土地供应的持续减少,存量房的不断增加,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必将向发达国家所靠拢,二手房交易将成为市场的绝对主流。
二手房电商崛起带来全新的购房体验
早前的二手房市场,买卖双方主要通过链家、中原等传统中介进行交易。整个交易流程不够透明,中介费也相对比较昂贵。随着存量房时代的来临,二手房市场涌现了许多新兴的电商平台,不仅将交易从线下搬到了线上,更直面传统二手房的痛点,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交易体验。
最开始,二手房电商主要是通过搭建线上平台, 为传统中介展示房源,收取端口费获取利润。但这样的模式,只是拓展了传统中介的渠道,没有触及二手房交易流程,也没有改善虚假房源横行的局面。伴随着搜房 因为端口费的一再上涨,而遭到传统中介集体抵制,端口费模式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随后,Q房网、搜房网等电商平台陆续在线下开设线下门店,希望通过自营的方式来打通线上线下,形成O2O闭环。至此,电商平台与传统二手房中介开始展开了正面交锋。
自营模式帮助电商平台掌控房源,确保真实性。但与传统中介一样开设线下门店的方式,使得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搜房的佣金也从最初0.5%上涨到了现在的1.5%,在价格上相比传统中介并没有太明显的优势。
在2015年末,房多多推出了直买直卖服务切 入二手房领域。“直买直卖”类似于淘宝的C2C模式,由房多多为二手房买卖双方搭建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平台,并提供全程的服务和资金的安全。一旦交易过程 中遇到问题,平台上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置业专家,会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为买卖双方磋商谈价。
相比传统中介,房多多的不同之处在于,房多多是平台型公司,输出的是服务。房多多的关注核心是在服务上,只有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才能确保平台的发展。所以,房多多为了保障买卖双方的利益,在交易过程中提供了多达16项的保障,涵盖了看房、交易、交房三大板块。
因为完全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房多多在线下只需要开设几家交易服务中心,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给买卖双方。相比传统中介房价2%左右的中介费,房多多目前收取的服务费比较低,最低只要2999元。
除此之外,互联网领域还出现了一种更直接的二手房交易模式——互助卖房。互助卖房是建立在社交平台之上,由卖家挂出房源,任何人都可以在下方评论,有意向的买家可以直接联系卖家。
互助卖房不收取任何费用,但也不提供任何保障 和服务,更像是一种公益行为。互助卖房是建立在大家互信基础之上的买卖行为,这是最终极的二手房交易模式。但是因为当下二手房交易流程较为繁琐,同时也涉 及资金安全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还需要再去寻找第三方机构提供一定的服务。
各类二手房电商平台的不断涌现,带来的商业模式极大的丰富了二手房交易市场,给了购房者更多的选择。二手房电商在行业内的一系列变革,也推动了整个市场向更为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 商住物业被炒作得沸沸扬扬 政府最终表态令人玩味
- 全面限购的消息谣言仍然余波未平,市场焦虑情绪仍
- 北京限购谣言过后楼市突然转向 下半年势必进入调
- 深圳新房均价破5.5万 6月楼市市场普涨不再
- 热点城市“地王”频出 助长楼市风险 值得高度警
- 楼市去库存分析表明一二线城市容易 三四线较难
- 整合招商蛇口获前海价值900亿土地开发权
- 嘉定区新地王归建发地产 央企集体偃旗息鼓
- 营改增试点倒逼建筑企业诚信纳税 或使行业重新洗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