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大会将召开
首届全球虚拟现实大会致力于推动VR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建立全球范围内VR产业资源整合平台。机构预测,未来虚拟现实产业市场规模有望在十年到十五年内突破万亿元,硬件设备、娱乐内容、跨界服务三大投资机会将不断显现。
5月9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随后在5月11日的CES Asia展中虚拟现实技术为焦点之一。虚拟现实作为下一代计算平台,产业不断推进,2016年将成为爆发元年。
中泰证券指出,进入2014年以来,虚拟现实行业融资量大幅攀升。FaceBook在VR领域豪掷20亿美金暗示科技巨头已认识到虚拟现实行业或将成为下一次科技革命的风口,这也点燃了资本对VR产业的热情。Digi-capital在一份关于AR/VR行业的报告中指出,仅2015年一年,各大公司在这个方向的投资就达到了6.86亿美元。而2016年的头两个月,相关投资总金额达到了11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巨头们在硬件、软件开发、内容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已有所布局。行业初期在外部资金推动下,良好的产业链生态环境已经形成。资本的介入,帮助技术更快地成熟,内容更快地丰富,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向前发展,形成资本投入与产业发展的正向循环。
根据Gartner预计,2018年底VR设备销量将达2500万台。市场人士认为,伴随面向消费市场的硬件和内容的批量上市,2016年VR行业有望迎来爆发。多家巨头在CES和MWC中屡出新品就是一个特别的信号。预计到2020年,全球头戴VR设备年销量将达400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约400亿元,加上内容服务和企业级应用,市场容量超过千亿元。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并借助专业设备,让用户进入虚拟空间,实时感知和操作,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的技术。VR区别于其他技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沉浸性。这一特性也决定了VR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
VR产业链可参照PC、智能手机的产业链去理解。上游为零部件的生产商,中游为各种设备、软硬件的生产制造商,而系统集成、内容、平台可认为是产业链下游。VR的产业链有一部分是建立在PC与智能手机的基础上,尤其是智能手机产业爆发,大大降低了零部件的成本,深刻地去理解和认识VR产业链,可以看到,虚拟现实产业爆发已具备了一定基础。
目前流行的“宅文化”与VR也有着天然的适配性,而中国拥有最大的“宅”群体。它随着动漫和计算机游戏的出现而诞生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动漫、夸张的电动玩具等给当时的孩子以强烈的刺激,逐渐把握了青少年精神需求的主导权。这些孩子长大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让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寻求真正能由自己的意志主导的世界。随着“宅文化”兴起,再加上人们收入提高,以及余暇时间增加,各种与“宅文化”相关的产业也高速发展。
从供需两端来看,VR产业爆发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各大厂商纷纷布局VR产业,不少地区抓住机遇,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将进一步引领投资热潮。在中国市场,VR将从B端逐渐向C端过渡,产业发展将始于线下。从虚拟现实产业链来看,主要分为:一是以头戴式显示器为代表的VR硬件设备;二是以游戏、电影、旅游等为主的娱乐内容资源;三是包括远程医疗、辅助教学等全新应用服务。
硬件厂商会最先受益,长久发展则离不开丰富且高质量的内容。能生产优质内容以及拥有平台渠道优势的公司受关注。从内容平台来看,虚拟现实行业技术将彻底地从各个方面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从娱乐领域率先形成突破,再继续渗透至医疗、教育、房地产、零售等行业。
市场研究机构IDC最新预测,今年虚拟现实(VR)硬件出货量将开始“飙升”,直到2020年才会趋于稳定。预计今年将有960万部VR头戴显示器出货,未来四年内总出货量将飙升至6480万部。相比之下,2015年该产品出货量仅约为35万部。
福建今年将加快建设中国·福建VR产业基地,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有望建一批影视制作、实景旅游等领域的VR主题公园,积极打造内地领先的VR产业聚集区。无独有偶,现阶段各路资本都在加快布局VR应用场景,寻求虚拟照进现实的突破口,以期快速兑现盈利。
5月9日,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主办的“2016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大会”上,多位专家表示,虚拟现实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将在影视、医疗、教育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 亿元天价瓷器再现 瓷器市场能否呈“V”型反转
- 男子叫卖假记者证被刑拘 一本只需1800元
- 中国打造首个人造太阳 领跑核聚变能开发
- 中等收入群体的北京样本:房产与户籍推高收入门槛
- 全球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汇聚上海2016FIRST
- 探访中国乡村垃圾成灾:陋习难改 垃圾堆成山
- 港媒:诈骗犯用中菲关系冷淡打掩护 骗数千港人约
- 高速上违章停车 秒变“影帝”
- 量子通信技术有望在长三角规模应用 企业纷纷布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