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21月突破一千万单
2014年8月,滴滴专车正式上线,2015年5月,滴滴快车上线。从第一单到日成交一千万单,滴滴仅仅用了21个月,创造了移动出行乃至整个互联网领域的奇迹。
过去一年多时间也是中国移动出行市场全面爆发的一年,滴滴率先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潮汐战略”,并初显成效:整合社会上的专业运力和零散运力,并通过运营手段来灵活满足高峰期低谷期不同时段的民众出行需求,也让出行第一次通过移动平台实现新的连接和匹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评价认为,“专车最有价值的就是非全职,是弹性的、兼职为主的模式,才能应对潮汐的城市交通出行。”
大数据构建智能交通云
滴滴研究院院长何晓飞认为,滴滴专快车订单能保持高速增长,依托于滴滴长期以来建立的技术领先优势。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滴滴积累了大量的交通出行数据,并通过不断引进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面世界级的科学家,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搭建起自己的深度学习平台。目前,滴滴已经构建了一个世界领先的智能交通云,不仅服务于滴滴平台,未来还能通过与公共部门合作,对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产生价值。
“面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繁复多变的出行体系,滴滴打造的是一个出行数据精准匹配的智能系统。这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了随区域、时间变动的定价、订单的高效匹配、根据供需预测之后的司机运力调度等。”何晓飞介绍。通过大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应用,通过分享经济的模式,以及智慧算法智能匹配出行的供给和需求,滴滴不断提升平台效率,降低成本,让出行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多业务线行业领跑
1000万单的成绩亦说明,在滴滴为代表的移动出行行业努力下,城市交通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据悉,滴滴是国内第一家把机器学习成功应用到ETA的公司,而基于智能调度的动态调价,科学预测城市交通的供需关系,从而提高了整个城市的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业内人士指出,在成功跨过1000万这一巨大量级后,滴滴将进一步凭借巨大的规模优势和数据优势,更好解决效率和调度的问题,反过来进一步促成其规模和效益的加速放大。
据悉,滴滴目前涵盖出租车、专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和企业用车等众多业务线,并在每一个垂直领域都取得了领先地位。
数据显示,相比中国电商12%的渗透率,目前中国的智能出行渗透率仅为1%,未来还有极其广阔的延展空间。考虑到目前打车软件在二三线市场的覆盖率、渗透率与淘宝、京东等电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滴滴的交易频率远超电商,随着供应量提升、市场需求提升、服务覆盖更多城市、消费习惯的养成,滴滴的交易规模仍将快速扩大。
- 滴滴专快车上线21月 日成交订单金已破一千万
- 山西太原封杀滴滴快车专车 市民举报一辆奖励10
- 网约车平台推自营车 交通执法部门提醒市民别盲目
- 被抵押、遭盗用车辆合格证乱象该由谁来管?
- 国产1000吨重型“巨无霸”平板车成功下线 有
- 滴滴推出“人车不符投诉功能” 一旦核实司机将受
- 辽宁造电动私人飞机价值90万 充满电仅需20元
- 专家及业界人士在京探讨中国电动车创新发展
- 上海首座新能源汽车公益充电站落成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