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提出,在严格保护优质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空间格局优化统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土地利用任务。为此,《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明确了各区土地利用原则和利用导向。那么,这些区域都分布在哪里呢?
根据2016年4月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京津冀国土空间开发导向示意图”显示,减量优化区大致分布在北京和天津主城区部分;存量挖潜区包括北京的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房山区,天津的武清区、宁河区等地;增量控制区包括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万金县,承德市承德县、滦平县,廊坊市永清县等地;适度发展区分布在天津以及河北省的保定、衡水、沧州、秦皇岛等地。
《规划》明确,减量优化区需要通过建设用地“减量瘦身”倒逼城市功能提升,原则上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存量建设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育龙5月5日接受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采访时指出,这将有助于反过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规划》指出,存量挖潜区不宜再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建设,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控制区域新增建设用地。适度发展区是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应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史育龙指出,希望它对已有建设用地的存量做调整,来解决新的建设用地需求。同时,原先的用地方式主要是一种低附加值的产业,单位用地的产出实际上是偏低的。通过控制用地反过来可以促使它更集约,产业逐渐由低端走向高端。
观察近两年发布的土地政策也可以看出,改变土地粗放利用的局面、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是一大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5月5日的报道指出,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单位土地GDP产出’这一指标的考核较为重视,调减建设用地总指标,即是一种体现。这种要求使得土地利用更加精细化,且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建设用地总规模仍有调减的空间。
史育龙认为,下一步,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应该主要集中在适度发展区。四种区域之间在建设用地指标上会有一些平衡性的调整。
此外,《规划》指出,以统筹安排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协同发挥区域农用地功能为重点,推动区域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将北京顺义东部等13片集中分布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推进构建“一带十三区”区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格局。
- 北京地铁17号线俩车站将“融入”周边建筑
- 国务院推进公租房货币化:允许商业用房改建为租赁
- 北京工作居住证申报条件更新:个税连续6月不低于
- 一线城市豪宅仍高烧:成交量增151% 深圳疯涨
- 专家:大学生将纳入公租房保障体系
- 报告:2016年房价将上涨 区域涨幅进一步分化
- 南宁新政推动去库存 农民工购房可获补贴
- 4月首套房贷利率跌破5%创新低 持续性下降的可
- 不动产登记驶入快车道 重点落地市县一级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