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当前所呈现的刚性兑付属性,使得保本产品和非保本产品呈现出相似的风险特征。”普益标准研究员李林夏认为,“在这个前提下,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
收益率区域分化明显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代表银行对投资者付出的确定的资金成本,当地的区域银行及全国性银行仅针对该区域发行的产品,其平均收益率代表了当地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面对个人投资者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的真实资金成本,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融资成本水平。”李林夏介绍说。
普益标准整理了从2016年1月1日至3月21日市场上仅针对单一省份或区域的个人客户发行的人民币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现纯粹因为区域的不同而造成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差异相当明显。如内蒙古自治区收益率最低,平均收益率为3.43%,最高为天津市,平均收益率为4.50%,差值近120BP。
多家全国性银行在各地发行理财产品时,实行分别定价、分开发行的策略。如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就较为明显,通常由省分行在各自辖区内发行银行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不同区域专属产品平均收益率差值达84BP,而建设银行区域专属产品平均收益率差值接近200BP。
反映区域竞争激烈程度
“除了各家银行的定价策略不一样之外,地区本身的竞争是否激烈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现在,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中,这个现象比较突出。”某股份制银行理财部门相关人士表示。
目前,有不少实力较强的城商行都开始在本地之外的区域设立分支行,进行市场的外延扩张。以上海市为例,160款产品主要来源于区域性银行中的上海农商行以及全国性银行中的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及邮储银行,前者平均收益率为4.28%,全国性银行在上海发行的专属产品平均收益率仅为4.15%。而部分在上海有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如南京银行,在江苏省发行个人理财产品143款,平均收益率5.41%,在上海发行专属产品33款,平均收益率5.58%,高于省内价格近20BP,且高于本地的上海农商行近130BP。
对此,李林夏认为,总体而言,经济特别发达的地区,金融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是投资者要求高收益;另一方面是当地的融资主体拥有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当地的银行面临竞争压力,只得压缩利差,减少利润。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优质资产难寻,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存在极大的培育空间,理财市场亦不活跃,发行量和收益率处于双低局面。如青海省,不仅产品数量少,募集规模也小,其21款理财产品中都来自于青海银行,并无大型银行在此省份针对性地发行理财产品。
多因素共同作用
关于区域之间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出现差异的原因,李林夏认为,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在资金端方面,各地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及投资渠道的丰富程度存在差异。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越先进、可投资渠道越多样、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要求就越高。如果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低,其他投资品种又能提供极高的风险溢价,投资者便会减少银行理财产品的配置权重。反之,如果投资者投资理念非常保守、风险承受能力弱,那么通常会在定期存款和保本银行理财产品间作出选择,所要求的收益率便相应较低。
从银行获取资金的渠道来看,如果从个人客户可募集的资金总额远大于其资产端所持有的资产总额,供过于求,收益率降低;如果个人客户可提供的投资总额不足以支撑其资产端所需资金,但同时通过企业客户可募集齐所需资金,收益率同样会处在较低的水平;只有个人客户所提供的资金远远不足以满足要求,并且当地的企业客户也无法满足,当地银行会提供较高收益以获取足够的资金,这种情况存在于竞争比较激烈的地区,同时可能也存在于个人投资者理财观念薄弱的地区。
从资产端来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会随资产端的情况相应浮动。而去年三季度开始的“资产荒”,使大部分银行资金端的供给大大超出资产端的需求,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路下滑。不过,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各银行投资管理能力的差异,使得有限的高收益资产不均匀地分散于各地区的银行,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同业理财市场的发展。部分银行资产获取能力较强,当地个人和企业客户所提供的资金总额无法满足其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需求,他们就会向其他银行发行同业理财产品或者出让资产,吸引资金充裕的银行投资,不必因供求不匹配而提高个人客户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多因素致银行理财地区平均收益率明显分化。
- 快讯:沪指高开0.74% 券商板块涨幅居前
- 路透社:据悉意大利央行调查中国银行意大利办公室
- 债转股:考验商业银行的双刃剑
- 互联网金融高校“疯长” “校园贷”成高利贷
- 外汇储备终结四连跌 资本流出压力大减
- 互联网金融进入瓶颈期 制度创新需加强
- 中国3月份外储环增102.58亿美元 终结四连
- 公募基金业再现人才危机 光大保德信连失两高管
- 中融旗下分级基金或清盘: 徘徊在消失边缘的公募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