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房价如脱缰野马一般,令年轻人压力山大。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媒体策划选题:逃离北上广深,隔上一段时间又会炒作重回北上广深。每年都有很多人离开,也会有很多人加入,关键是看两者的数量差。
毫无疑问,来的远比离去的多。
一线城市面临的问题和二三线城市不同,人口涌入速度快而城市承载能力有限,所以什么都靠抢。公交车要抢着上,子女要抢着入学,房子也要抢着买。
人口过度集中的副作用很明显,所以政府在控制大城市的规模,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比如北京就把城市的功能转移分散,试图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效果有待观察。当年东京也把高校转移出城区,但迅速扩大的城市又再次把这些高校包围了。
很多人认为,房价高到买不起,就会有很多人因缺失安全感而离开,城市规模就可以控制了。
理论上讲,高房价会增加生活成本,使一部分人不堪重负。就跟制造业一样。一线城市的制造业都在撤退,因为土地贵,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下降。全球产业转移的逻辑也是如此。
制造业能转移,是因为转移了照样生存,但有很多行业根本就离不开一线城市,比如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
高房价像LV店铺,用价格来赶走低收入者,以彰显购买者的地位和品牌实力。但一个城市不仅仅只有LV店铺,还有边缘地带,容纳各种店铺以供选择,大城市只是把普通人赶到更远处而已。
可以想象,假如房价继续上涨,大城市容纳的人口也不会减少。香港是一个可借鉴的案例。
对普通人而言,在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一定会倾向于选择收入更高的区域。深圳、北京的最基层劳动者的收入看起来不高,大概在每月3500元左右,但二线城市大概只有2500元,一个月相差的1000元看起来不多,但这个1000元很重要。交通和住宿是两个主要变动项目,只要扣除这两项,1000元还有剩余,在大城市打拼就是理性的。
交通和住宿具有弹性,普通人可以选择多人合租或者住在更远郊,前些年还有报道北京打工者住在井下,他们总有办法找到生存之道。
对白领而言,一线城市提供了中小城市不具备的可能性,尽管一开始收入差不多,但年轻人看重未来。
纽约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率先恢复,有不少年轻人到纽约找工作,一室一厅成为稀缺资源,租金相当于他们半个月的工资。
那是因为只有纽约能释放出工作机会。一旦经济出现风吹草动,一线城市的优势就更加明显。这一轮经济调整也表明,一线城市受实业萧条的影响最小。
在大城市中,普通收入者肯定占多数,可能永远也买不起房,但他们不会走。高房价撵不走穷人,只是让他们生活得更苦。
全球的大城市都无法将穷人赶出去,但会以阶层让人们分区域居住。大城市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不大可能被机器替代,基础劳动者必不可少。这就提醒城市的管理者,如何让超级城市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容身之地很重要。
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种功能,成为劳动力的蓄水池。仿效城中村,如果隔一段建一个高密度住宅区容纳普通务工者,既可以减少通勤距离,缓解交通压力,又可以降低居住成本,同时高密度住宅区还可以获得高租金收益。
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房价是城市发展的结果,证明有这么多人有购房能力,城市在挑选居民和产业,不适应者会被淘汰。
若因为房价或者租金调高而缺少接盘者,房价自然会下调,所以可以假设所有城市的房价都有上涨的冲动,能够涨得动的城市,是因为更有竞争力,可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如果某一天有优势的就业岗位没有了,一线城市的扩张就会停止。比如资源城市衰竭后,人们就会争相离开。
- 司法拍卖房不限购受到市场追捧:到处是陷阱
- 百强房企普遍“增收不增利” 净利润率逼近10%
- 开发商集中网上签约 上海房地产交易中心系统被挤
- 苏州楼盘最高备案价达7万 网友质疑为涨价留空间
- 上海从严房地产调控 抑制非理性过热
- 上海降温楼市:限购升级 二套房首付不低于五成
- 盈利质量普遍下滑 中国百强房企转型求变
- 盈利质量普遍下滑 中国百强房企转型求变
- 巴菲特密谈被公布:毫无疑问 房价泡沫会持续出现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