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上述两大目标,必须把握好供给侧改革降成本与补短板的互补关系。降成本主要靠减税,减政府基金和行政事业收费,其中减税是个大头;补短板集中于民生欠账和民生改善,涉及项目很多,每补一项都得大把花钱,因此,必须首先拓宽巨量资金的筹集渠道。
不计入营改增的年度减税额,去年中央政府向各类企业减税约3000亿元。单独把3000亿元拉出来是抽象的,如果把去年全国实际入库税收11万亿元(大数),以及同比增幅6.6%(历史新低点)这两个数据拉进来,一起做道算术题,3000亿元的减税已大体占到去年总税收的2.5%左右,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作比较,去年的减税力度已不能言小。
去产能于一些家庭是“失饭碗”,于政府是“失税收”。鉴于“失饭碗”比“失税收”更让人揪心,为确保去产能稳妥实施,政府另外再掏1000亿元,用于180万失去饭碗的钢铁煤炭职工安置和银行坏账补贴,这无疑令政府预算总盘子更显“八个油瓶七个盖”。
以新动力替换旧动力,是经济摆脱失速危险的关键倚靠。力促新动力形成,政策扶持必不可少。去年3000亿元减税中,直接用于新动力培育生成的就达1400亿元。可问题是,新动力的生成也得遵循自身规律,需要时间作为积淀,拔苗助长注定事与愿违。要想早日让新动力站出来挑大梁,今年包括未来数年间,对其继续减税并扩大减税科目,仍是政府的刚性支出。不算细账只算大账,也不考虑今年是否会有其他事项需要“突发预算”予以应对,今年的综合减税额度至少要有5000亿元,才能大体将事情摆平。
税收继续做减法,开支继续做加法,是为积极财政政策。可若要大致填平加减造成的巨额缺口,使“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真正落地,继续扩大赤字财政规模成为不二选择。2012年至去年,财政预算赤字从年GDP的1.5%,一路扩大至2.3%,年均赤字率增幅只有0.2%。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安排2.18万亿元,赤字率直接提升至3%,近乎一次性使用掉了前4年的累计提升额度,才换回新增5600亿元政府花钱额度。这笔收入,大体能抵消今年减税5000亿元的税收亏空,以确保扶持新动力成长和转型升级进程得以持续推进。
赤字财政之本质,是政府拿明天的预期高收益用于今天的开销,性质上有点类似于“寅吃卯粮”。为使赤字财政可持续,尤其是避免严重通货膨胀等系统性赤字风险积累和爆发,政府必须大体确保并使社会相信,今天的“借钱式发展”的确有助于做大未来的发展蛋糕,并向社会证明政府确有这个底气和能力。
赤字财政的确是当今各国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之一,常被各国用作短期刺激的政策工具使。在全球经济前五强中,拿2014年的统计数据作横向对比,中国年度赤字率为2.1%,美国4.1%、日本8.8%、法国4%、德国0.3%,中国排第四位。今年,虽说国内赤字率一下提升至3%,但参考大国的一般赤字率水平,只要未来的发展蛋糕的确是可预期的,就没有大的问题。
用“赤字换减税”,旨在为加快转型升级置换新空间,亦是守住“两条底线”的托底之战。一是确保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按现有二产与三产占比及吸纳劳动力的能力,GDP每增1个百分点,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80万个,100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所需要GDP增幅,必须达到6.5%左右才能实现彼此匹配。
二是确保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同时实现翻番。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无论是生产总值翻番,还是更实惠也更具指标价值的居民收入翻番,“十三五”期间,每年GDP实际增幅的下限即为6.5%,否则,十八大承诺的两个翻番将会落空。
两条底线串连起今年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目标,为实现两大目标,“赤字换减税”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性政策安排。
- 宏观调控方向确定:组合拳定向出招力保合理区间
- 历史最高赤字率凸显积极财政加力 2016年将减
- 新经济成重要增长引擎 下一突破点在于“中国智造
- GDP目标划定上下限 宏观调控思路将创新
- 政府工作报告:把政府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 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 2016年减税降费5000
- 徐绍史:中国经济不可能硬着陆 别拿中国说事
- 中国发展蓝图引多方热议:用新常态视角看中国
- 美媒:中国的双速经济 理解中国经济的快慢车道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