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将在四大方面发力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近日在介绍中国经济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时表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关键作用,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基础性作用,所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加快推进,投资的需求还很大、空间也很大。
徐绍史指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靠投资和资源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要使投资更加有效,必须确立一个总体要求,即补短板、调结构,这个总要求必须遵循。
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补短板、调结构,涉及三大问题:
一是投什么?投资集中在四个方面,也就是“11+6+3+1”,即国家发改委牵头的11个投资工程包;6大消费工程;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1”是国际产能合作。
徐绍史表示,投资重点涵盖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中西部铁路、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事业。近两年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脱贫攻坚。
二是谁来投?因为现在政府的投资并不大,国家发改委掌握的预算内投资一年大概也就是5000亿元左右,与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多万亿元相比杯水车薪,所以必须解决谁来投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掌握的资金主要用在公益性的项目上,作为一种引导资金,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投资。比如说通过特许经营、PPP模式来吸引社会投资。
三是怎么投?近几年,投融资改革力度比较大,政、银、企、社四大部分,企业主要是指一些国企,社会主要指民营经济和社会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分为三部分,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项投资2015年增长的幅度比较大,同比增长幅度超过了17%;另外两部分是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当前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这两部分投资增长幅度并不大。
徐绍史强调说,国家发改委今年会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更好地用好政府性投资,更好地吸引社会投资,让投资在经济增长当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证券日报》
财政部门将主导PPP发展
近日,财政部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结束。
据悉,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一个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运营时间一般不少于25年,并且对PPP项目如何进行融资担保等做出了规定。在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财政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的PPP工作。PPP项目的产生必须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相关PPP专家认为,财政部的征求意见稿强调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并明确争议解决路径是可依法提起民事诉或仲裁;同时强调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是长期合作,强调履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有研究人士表示,推动PPP工作展开,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并且还能打破行业准入限制,完善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相关财税专家认为,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规范清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势下,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投资的潜力和空间受到了制约。并且在传统政府投融资模式下,存在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运营维护,重准入、轻监管的问题。发展和推动PPP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实际效果。
在起草征求意见稿的过程中,财政部研究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电厂水厂高速公路为投资对象、以外商投资为主题的建设—运营—转让,也就是BOT模式的实施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位PPP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未来财政部门的PPP立法工作,主要是规定政府购买服务的适用范围,选择企业的相关条件和程序,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部门职责分工等。“还有一些未来PPP操作流程的管理,监督管理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衔接问题。”《经济观察报》
将推动政府投资立法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日前表示,针对各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今年将推动政府投资条例等重要立法,以及在多个重要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等一系列措施。
从2015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在投融资体制、国企、价格等多个重点领域的改革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李朴民表示,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去年12月初,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四级联网、纵向贯通。投资立法工作加快推进。第二批1488个PPP项目发布,总投资2.26万亿元。
国企改革方面,近期印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增量投资领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路径,国家发改委还召开了行业主管部门座谈会和电力、铁路、民航、电信、军工领域中央企业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下一步将开展企业试点工作。
李朴民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今年将推进的重点措施是:施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将行政审批制度“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政府投资条例等重要立法,实行网上并联核准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电力、油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重要领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改革;继续深化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降低企业和居民负担;继续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对于目前市场上有关于很多改革措施难以落地的问题,李朴民表示,一方面有改革方案本身的因素,例如有的改革方案操作性还不够强,结合地方具体实际还不够,措施也不够具体。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的办法还需要调适,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解决改革落地的问题,需要从每项改革本身的特点出发“有的放矢”。
- 专家: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它并不会发生
- 农业部:以“产业+扶贫”带动农村贫困户脱贫增收
- 2015年瑞士经济增长率仅0.8% 法郎不再是
- 菲律宾海外劳工2015年向国内汇款285亿美元
- 2月民新中小企业指数下滑 专家称企业信心正处筑
- 经济学专家献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传统地区与优势商品出口普降 稳外贸更多政策或出
- 经济数据释放积极信号 稳增长效果可期
- 官媒称PPP新政酝酿推出 项目规模可观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