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价格指数(PPI)均明显好转。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今年1月CPI同比上涨1.8%,创下5个月新高;1月PPI环比下降0.5%,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5.3%,降幅明显缩小。
虽然市场分析大多认为,CPI回升主要是春节和天气因素所致,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今年1月的CPI数据是超越季节性的,这或许与M2(广义货币)的增发有关。值得注意的是,1.8%的增幅是下调了食品权重后的数据,否则会更高,之前机构的测算数据大约为2%。
PPI的好转固然有基数低的因素,但仍不难看出部分工业品价格回暖的信号,而且这一趋势还对应着原油价格的下行周期。目前,几大产油国刚达成了“冻产协议”,油价回升可期。结合这些因素看,CPI和PPI完全有可能持续回升。
1月的CPI数据还向市场透露出其他重要信号,即服务价格上升,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对于经济体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比经济增速更具参考意义。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春节后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就业‘稳’,中国经济大的基本面就能‘稳’。今年1月份,我国调查失业率数据为4.99%,这是中国经济近一个阶段以来最大的亮点。”就业向好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是当前经济中的又一个亮点。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此前市场讨论供给侧改革时,倾向于认为今年政府或将主要精力放在清理僵尸企业、去产能等“做减法”的部分。2月16日,央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李克强总理也表态“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这些无疑都在提示,今年稳增长仍将被置于重要地位,中国政府不会让经济出现硬着陆。
在经济转型面临下行压力和资本市场波动叠加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往往只看到艰难的一面,并在主观上强化这一经济下行压力,从而对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甚至不乏一些唱空、做空倾向。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近日表示,对中国经济不能“盲人摸象”,中国经济的前景需要用更全面、更具体的视野去看待。
- 官媒称PPP新政酝酿推出 项目规模可观
- 发改委: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 预期管理加码流动性无虞 货币政策调控迈大步
- CPI涨幅创5月来新高 物价数据回暖低通胀格局
- 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大 未来稳增长继续加码
- 经合组织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 首月数据释放积极信号
- 法国专家缘何坚信中国经济转型是新机遇
- 从首月数据看中国经济新开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