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了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活力的企业。通常这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甚至是难以为继、濒临倒闭。企业沦落到这个地步,原因很复杂,有世界经济大环境的问题,有行业周期、产业布局问题,也有技术和内部管理等问题。但总体上看,企业生老病死是正常现象,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哪个企业生存不下去,是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优胜劣汰没商量。
按理说,“僵尸企业”应该没多少生存空间。然而,为什么劣的企业没有被淘汰,而且似乎活得挺滋润?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僵尸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主要是它们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获得给养,市场机制奈何不了。说来说去,还是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大包大揽导致要素配置扭曲,市场信号失灵。
“僵尸企业”并非个别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有它们的身影,已经成为国企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A股市场上也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长期亏损,但总能在退市的关口,有如神助般获得政府补贴而“保壳”成功。
不费力气就能吃到“偏饭”,哪个企业还愿意在市场上打拼?这些“僵尸企业”不但让财政资金打了水漂,还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土地厂房等宝贵资源,却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更严重的是,“僵尸企业”拖了经济调结构的后腿,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石”。
清理“僵尸企业”,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是必须要啃的“硬骨头”。需要注意的是,“僵尸企业”退出,必须让市场说了算,而不是靠政府决定谁“活”谁“死”。当然,政府补贴之类的“偏饭”,肯定是要撤掉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这意味着,处置“僵尸企业”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律制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实现市场出清。
企业生死,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是兼并重组还是破产清算,都会涉及职工利益和人员安置,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一个人下岗失业,全家人都跟着揪心,生活也会受到影响。企业的生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但对社会托底政策则不能撒手不管。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并妥善安置职工,以减少对社会的冲击,降低经济社会风险。
对政府来说,最要紧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还要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必要的创业支持,帮助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再就业。
对相关企业职工来说,万一下岗分流真“摊”到咱头上,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和包袱。如今的就业形势、社会保障和国家财力都有了很大进步,完全能够妥善应对经济转型中的阵痛。只要努力提升自我、有一技之长,总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且,迈过了这道坎,奔向全面小康的路就会越走越踏实,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 我国前年GDP最终核实为635910亿 增速为
- 黑田东彦:下调核心CPI预测主要是由于全球油价
- 日央行按兵不动 关注欧元区CPI
- 日媒: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跌与民众实际感受不符
- NBF:德国10月CPI好于预期 欧元/美元反
- 日本央行推迟实现2%CPI目标的时间预期
- 日本央行:预计2017/18财年核心CPI增速
- 德国10月调和CPI年率重新录得增长 但通胀压
- 怎么看CPI温和上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