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市场大跌后,《第一财经日报》走访的多家券商营业部情况显示,维持担保比例濒临警戒线的融资融券客户出现明显增多。多位市场人士强调,市场恐慌情绪加剧,融资盘再次面临平仓风险,在当前A股触发熔断后即停止交易的背景下,流动性受限还将加剧券商自身风险。
“最好是不要走到让券商去强平的地步,那样抛压会激,尤其有了熔断机制后大家会更慌,都知道买盘买不进来,所以会抢着跑。”一家券商营业部资深理财经理说。
融资客平仓风险再起
1月7日二次熔断后,一家大型券商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其所在券商在当天下午已召集各分支机构,就熔断机制对融资类业务的影响召开了最新工作部署会议。
会议通知,由于熔断机制在四天内发生两次,对融资融券、股权质押、收益互换、分级基金杠杆份额等融资类业务有一定影响,因此将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培训,“务必做好融资类客户的风险提示、风险防范和安抚工作。”
交易一线的券商营业部,两融业务风险提升的苗头更为明显。
招商证券上海一家营业部相关工作人员称,周四已向多位两融客户提示平仓风险,未来两天面临平仓风险的客户可能还会逐步增多。申万宏源某营业部现场内,一位客户经理也表示,投资者目前仍对熔断制度不熟悉,加之离岸人民币贬值、减持禁令将解除等种种因素的作用,导致今日出现恐慌性抛盘,该营业部目前面临平仓风险的两融客户也有增多,并已在加紧对客户进行风险提示。
“在上午熔断并收盘后,我们同事迅速的拉出两融客户情况来看。周一触发熔断时,我们营业部里维持担保比例到1.5(即触及150%警戒线)的用户只有3个,现在已经有十多个了,并且新增的这类客户中还有机构客户。”上述券商营业部理财经理说。
该理财经理还表示,其所在营业部的两融业务激进程度在该证券公司内处较低水平,尤其在去年“股灾”后一直对客户仓位控制等引导工作,目前风险较大的很多客户,有一部分是去年九、十月份抢反弹时加杠杆进场的。
“两融平仓的危机值得担忧。很多融资盘在上一次熔断后还在等机会,尤其这些投机性很强的人,越跌可能越不愿止损撤离。但现在两次熔断后可以看到,一旦触发后交易的时间非常短。比如周四首次熔断后恢复交易时,可能连挂单、撤单的时间都来不及。如果手中的股票多,或者有的股票并没有直接跌停,就更不好处理了。”该理财经理称,当前熔断机制并不利于市场流动性,若股指继续下跌会加速两融强平的蔓延,进而引发危机。
上述大型券商内部人士也表示,与去年“股灾”时的两融平仓危机相比,这次情况更为复杂,恐慌心理和抛压聚集后,将会直接熔断并停止交易,强平从理论上都强平不掉了,对券商来说风险更大,没有特别好的补救措施。
两融风险加剧
制度设计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叠加内外环境中多方因素的影响,市场对于两融业务风险的警惕正在逐步加强。
在1月7日上午银河证券的电话会议中,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就强调,开年以来股市暴跌引发的两融爆仓风险已不容忽视。目前,场外配资清理基本结束,而场内融资余额仍然较高,股市连续暴跌容易引发此类资金的风险。
在熔断机制启动前,两融交易在去年底已趋于平淡。Wind统计显示,自2015年12月31日起,融资盘已连续4个交易日净流出,截至1月7日,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达1.13万亿元。“后续若市场持续下跌,两融风险将逐步暴露。”孙建波强调。
此外,联讯证券分析师郭佳楠还表示称,2016年开年以来个人换汇额度重启,1月8日限售股将迎来解禁高峰,均使得当前资金面承压,在周一指数大跌并触及熔断后,当前投资者应谨防短期恐慌性抛盘引发的两融余额快速回落,以及由此形成负反馈效应。
“策略上,规避近期将要面临解禁的个股,尤其是涨幅超过50%、解禁市值占总市值比例超过30%、估值较高的个股可能出现较强的抛压。”郭佳楠说。
- 熔断之殇:人民币贬值时代生不逢时
- 先披露后减持 大股东减持需谨慎而为
- 券商营业部:紧急安抚客户 不谈市场走势
- A股4个交易日两遭“熔断” 沪深股指双双跌逾1
- 中国市场引大宗商品大跌 避险需求助金价走高
- 小牛奔腾之涨停股揭秘:两市25只股涨停
- 保监会发文严厉打击涉与保险领域非法集资活动
- 基金:四因素引发A股熔断与下跌孕育投资机会
- 券商员工:熔断后反加班 要开会要跟客户沟通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