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央正在召开2016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国家发改委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中提到:“尽管网上商品零售、快递等新兴业态创造了部分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必须注意到网店对实体店带来的冲击和显著的替代效应。”
要知道,就在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录得创纪录的912亿元成交总额后,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后来被证明是谣言):“英国一位爵士在谈到电商问题时,毫不客气地说,中国允许电商如此快速发育,这是社会经济管理的严重失误……一个商业小店铺,背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摧毁了它们的生存环境,那是社会的灾难。”
但这次不是信口之言。国家发改委这次可是调研过的:“图书、服装、家电等产品的实体店受到冲击最大,部分实体店经营困难甚至出现了关闭潮。部分传统的百货商场也受到较大冲击,经营景气度持续下降,这对相关群体就业带来较大影响。”
坦白讲,传统书店不仅受到电子商务冲击,还受到互联网音视频产业冲击,一板子打在电商身上,并不公平。至于家电、百货零售业,在步入连锁经营时代后,主要是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并不是所谓“英国公爵”口中的夫妻店、个体户,他们本就应该预见电商带来的冲击,承担风险和亏损。
国家发改委的罕见表态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传统零售业关店潮已经引起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二是有关部门认为这与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相关。换句话说,有关部门认为,传统行业因电商减少的就业,(远远)多于电商本身新增的就业。或者说,电商给传统零售业就业带来的替代效应,多于协同效应。
等等。这好像跟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表述不大一致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马云在向习近平主席汇报时提到,阿里巴巴平台上有850万活跃卖家,创造了100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352万个间接就业岗位。马云多次将这个群体称为“网商”,他们包括直接涉足电子商务业务的品牌商、渠道商、物流商,甚至从事反向定制(C2B)的制造商,以及间接参与的通信、设计、营销等服务外包商,等等。马云和国家发改委都没有错。马云算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帐,而国家发改委算的是零售业的小账。
笔者需要说明,国家发改委的表态,不是特定针对阿里巴巴的。要知道,在中国,还有京东、蘑菇街、美丽说等其他全品类或垂直细分的电商平台。如果硬要这么说替代效应,天猫超市的日用品门类确实挤压了社区零售业态的市场,农村淘宝确实侵蚀了农村小卖部的市场,京东强势的3C品类确实搞得中关村的海龙大厦关张了。那些移动化、内容化、社交化的新兴电商平台,也确实逼得线下的小饰品店、小服装铺干不下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零售业者失业了,他可能去干物流、搞制造、创品牌吗?由于存在技术、市场、知识产权等壁垒,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这也是马云始终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些竞争机制下的零售业失利者。“市场之手”鞭长莫及之处,“政府之手”就要伸出来扶助了。
回看国家发改委提到的受电商冲击较大的产业——图书、服装、家电产业以及百货商场。早已形成区域性寡头、全国性寡头的图书、家电、百货零售业,既不缺钱,也不缺政策,只要规范它们做好下岗安置、破产清算即可。
反倒是那些服装零售业者,是最需要进行升级改造的:一则市场极其分散,难以进行有效组织(如并购重组);二则不乏无品牌、无质保的低端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就算不卖到小店,也会卖到网店,且网店的违法成本更低;三则个体私营店主学历不高、技能有限,一旦失业,生计不保。短期而言,政府可以帮助他们“平滑”地转业到电商、微商(如微博、微信)领域;长期而言,他们仍要适应新兴业态颠覆传统业态的潮流。正如最近广为流传的一段话:
“这是一个摧毁你,却与你无关的时代;这是一个跨界打劫你,你却无力反击的时代;这是一个你醒来太慢,干脆就不用醒来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是对手比你强,而是你根本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的时代。”
- 玩众筹搞返现 水果营行是怎样砸断了资金链
- 阿里巴巴仍被假货困扰 2016年将是正名的关键
- 刘强东:很多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模式都违背了经
- 数十位零售业商界大佬将在杭畅谈“跨界融合”
- 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昨起生效 4000余商品零关税
- 今年奢侈品大牌业绩持续增长放缓甚至下滑
- 西部农村电商调查报告:并非用一台电脑就能完成的
- 京东将以300亿深耕广东 电商华南鏖战急
- 申通冲刺民营快递第一股 快递业洗牌大幕将拉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