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计划2500亿在马来造城
日前,碧桂园(02007.HK)正式发布其位于马来西亚,投资超过2500亿元人民币的最大海外项目“森林城市”,这也是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内地房企海外项目。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说,这将是他“有生以来呈现给世人的最好的一座城市,是一座理想中的未来之城”。
资料显示,“森林城市”是碧桂园以及马来西亚柔佛州政府合资开发的填海项目,位于新马特区伊斯干达特区内,采用垂直绿化设计理念和立体分层城市规划理念,占地面积接近1400公顷,预计总开发周期为20年,其中碧桂园占项目60%股权,合作方占40%。合资公司拥有未来填海项目获得的土地的永久产权。
早在2013年11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与马来西亚地产界人士交流时,就曾听到其中有人预测:伊斯干达特区目前已成为马来西亚最热的房地产投资地。与新加坡仅一河之隔的马来西亚柔佛州依斯干达特区,得益于地缘优势,近年来经济建设发展迅速,该区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深化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
值得一提的是,预计在2020年完工的新马高铁计划无疑是柔佛州房市的助推器。高铁的建成,将使来往新加坡和吉隆坡的车程缩短至大约90分钟。目前,工作于新加坡而居住于马来西亚的人口规模多达20万,他们主要的居住地,即位于与新加坡隔海相望的马来西亚新山地区。在很多中国开发商看来,新山就好似20年前的深圳,潜力十足。
从地理位置上看,森林城市与新加坡一桥之隔,土地是永久产权,房价仅为新加坡的四分之一。马来西亚一家房地产研究机构认为,包括新马高铁在内的几大因素为马来西亚房地产带来活力和价值重估。一旦高铁落实,马新两地产业巨大的价格差距有望被拉低。
此外,国家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众多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碧桂园打造的森林城市,其规划定位便是建设“泛亚太经贸一体化的东南亚基地”,计划吸引大批在东南亚投资的中国企业总部入驻。同时,承接新加坡和中国企业投资,建设跨境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合作区,和离岸免税免签自贸区。据碧桂园透露,目前碧桂园森林城市项目已经被广东省列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制造业的投资达13.6亿美元,比2013年大幅增长47.5%,如果加上中国房企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中国已经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大型房企已纷纷“走出去”
近年来内地房地产海外市场投资步伐加紧。大型房企中,万科、万达、绿地、中国海外、碧桂园、富力地产、雅居乐等企业均已经投资了海外地产。仲量联行于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在海外市场的投资额创下新高,达到165亿美元(约1030人民币元),比2013年增长了46%。其中,商业地产投资超过112亿美元,占比约68%。
万科已经进入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和英国,目前共有11个海外项目,绿地集团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9个国家的13个海外城市均有布局。碧桂园于2013年至2014年相继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开发房地产项目,其中,马来西亚3个,澳大利亚1个。截止2015年上半年,碧桂园总体土地储备9340万平方米,其中,海外土地储备已获取的可售建筑面积约为191万平方米。
房企纷纷海外投资的背后,一方面是目前国内市场已逐渐趋于饱和,另一方面则是国人海外置业的旺盛需求。
例如,马来西亚人口不到三千万,物产丰富,当地人生活较为安逸,住房需求远不像中国国内旺盛。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单靠当地的需求,肯定无法消化。中国房企出海选址多在华人集聚的地方,并且客户也主要是国内客户。例如此前碧桂园金海湾项目就有30%以上的客户就来自中国,且大多数是碧桂园的老业主。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国内的住宅开发,房企投资海外也面临着不少风险。例如马来西亚当地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较长,一般高层建筑设定在36个月,超高层甚至要达到48个月。也就是说,购房者从签订合同到最终收房大约需要3~4年的时间,对于大部分持有投资需求的海外购房者来说,时间越长意味着风险越大。此外当地的退房成本非常低,比如此前马航事件之后,便有不少来自国内的购房者退房,这也加剧了投资风险。
对此,张大伟认为,对开发商来说,到马来西亚投资,土地成本十分便宜,海外融资成本也比较低,而体量大的项目,投资周期都是10年到20年的时间,“只要把握好销售节奏,风险仍然是可控的。
- 山东山水经营陷入困境 集团或出现破产重组可能
- 华远地产苦战长沙 存货直逼160亿
- 前三季大龙地产净利骤降70% 筹划重心回归北京
- 宝能强购万科如此执着 圈内人称姚振华不把王石当
- 万科A股东之争引机构减筹 基金坐观“龙虎斗”
- 中国建筑前11月地产销售额约1380亿 将同比
- 保利地产百亿定增申请已获批 计划用于深耕重点城
- 房企热炒“二胎房”概念遇冷 一个孩子的成本已很
- 地产业界深入探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