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期货市场的最初功能,其价格发现功能作用伴随着国内油脂油料产业的发展而受到重视,并被企业广泛利用。2006年以来,随着油脂油料品种链的完善,豆粕、豆油等期货品种交易日益活跃,期货价格影响力不断增强,国内行业企业经营逐步从“随行就市”发展成“看期货盘报价”,进而演进为“基差定价”。目前,在油脂油料行业,“基差定价”已经是一个无人不晓的概念。
在期货市场发展初期,企业现货价格的形成依据过去和当期供需变化来判断。如据市场人士介绍,在期货市场发展早期,豆粕市场价格主要由大型油厂所主导,而随着油脂油料期货市场的发展,油厂的豆粕报价一般都要参考前一交易日的期货价格走势和当天豆粕期货的开盘价。在下游行业,一些企业对期货价格信息的利用已从“定性”转为“定量”,将期货价格的变化即时体现在企业销售采购的定价中。随着“期货价格”的普及,市场各方对期货价格的认识步入一个新的高度,更是催生了“基差定价”的广泛运用。
基差定价在发育成熟的国际农产品市场被广为使用,2006年,嘉吉、路易达孚等外资公司为避免合作伙伴因价格波动而出现信用风险,开始在国内豆粕和豆油销售中对基差定价进行系统的推广。受益于豆粕期货市场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基差定价很快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一些南方民营榨油企业也加入豆粕基差定价中来。到了2010年,以九三油脂为代表的国有油脂企业开始了从国内原料收购到成品销售的全产业链基差定价经营。
随着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彰显和影响力的扩大,油脂油料品种在国际定价话语体系中也不断增加着权重。如棕榈油是我国唯一一个纯进口期货品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消费国和进口国,自棕榈油2007年上市以来,期货成交量不断放大,影响力日益扩大,目前棕榈油期货价格广为国际棕榈油商家参考、对国际棕榈油价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际棕榈油话语权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国内企业在豆粕等品种的国际贸易中,已经开始采用国内期货价作为基准价,国内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正日益增强。
十年来,油脂油料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日益凸显,并不断演进创新出更多、更精细化的服务产业新模式,持续为产业稳定护航,为行业发展助力。当前,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形势下,需要油脂油料期货市场承担起服务产业发展的新重任。
- 辽宁PM2.5指数爆表引关注 相关概念股股价上
- P2P求第三方担保机构合作 风险控制漏洞比较多
- 5个月内10家银行获私募牌照 投贷联动提速
- 11月人民币纳入SDR将是大概率事件
- 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未来五年危与机共存
- 潘基文:金融体系须促金融可持续发展 并维其稳定
- 机构预测10月PPI降幅将会持续扩大
- 中国人民银行: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内生动力
- 大金融”监管临近 股权投资望成银行混业重点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