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央行调升MLF利率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早前笔者便提到了今年货币政策会比去年有所收紧,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是通胀从隐忧正逐渐成为现实风险。2016年12月CPI同比上涨2.1%,比11月略有回落,但12月PPI上冲至5.5%,创下5年来新高。展望未来,考虑到1月春节因素,以及PPI去年上半年较低的基数效应,1月通胀数据会继续大幅上行,预计CPI或将接近3%,而PPI则有望接近7%的水平。
考虑全年,输入性通胀压力的提升、前期房地产价格过高对房租的传导逐步显现、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结构性改革推动服务业价格上涨等因素都会推升通胀,都对货币政策空间造成制约。
二是美国经济新政的外在压力。从息差的角度,美联储今年预期全年加息三次,这恐将对中国造成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并加速资本外流。而从政治角度来看,当下特朗普上任后对中国态度并不友好,中美贸易战压力很大,并可能会尽早采取对中国汇率操纵国的指控。目前市场上很流行并得到不少支持的观点是增加汇率弹性,释放贬值压力,让人民币自由贬值到位。虽然在常规情况下,笔者非常支持增加汇率弹性的做法,但笔者当前的货币政策需要多一层考虑,即在当前特朗普对待中美贸易咄咄逼人的背景下,短期内稳定汇率,甚至可能牺牲一些货币政策独立性,也是政策选择之一,这或是黑云压境之际,避免美方将人民币贬值作为借口,权衡中美贸易、金融、甚至外交等角度考虑,临时采取的措施。
三是防范金融风险与抑制资产泡沫的考虑。其实,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的上述表态已经清晰,去年国庆以来,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也已经铺开。特别是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高领导人更是特别提到今年要“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注重防止金融风险”,并指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这样的政策思路下,毫无疑问,今年货币政策仍然会配合整体去杠杆、防风险的整体要求,并希望引导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当然,此次央行加息的步伐还是非常谨慎的。相比于去年年初下降25个基点的降息,此次仅提升了10个基点。与此同时,央行近期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且结合公开市场操作填补了节前可能会出现的流动性缺口。在笔者看来,这是央行希望避免去年年底债灾类似事件,引导金融市场平稳过渡,防止踩踏事件发生的考虑。
此外,央行调整MLF利率,更加注重政策利率的指引,而放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正逐渐由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注重“短期利率走廊+中期利率指引”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新框架转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