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柏利日前发布的一份声明称公司以5400万英镑(1英镑约合人民币8.8247元)从耀莱控股有限公司 回收香水和美容授权业务;去年年底在与它的法国代理商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收回童装业务纳入内部自营;而在日本市场,博柏利宣布与合作了多年的三洋商社的代理合约到2015年春夏系列产品为止。这家公司认为,这一系列的决定是为了确保旗下所有产品线与其奢侈品定位的策略相符。
回收乃大势所趋
杨大筠认为,博柏利从经销商手中收回运营权这样的行为是正确且必要的选择。需求旺盛的时候,大牌愿意借助海外合作伙伴的资金以及渠道来帮助它们开拓市场,迅速扩张,但现在经济下滑,大多数奢侈品都受到影响。
“品牌商要乘这个时间段调整发展策略。”根据杨大筠的经验,首先是去掉中间的经销商的环节,“也许短时间来看,会增加各项运营成本,但长时间来说,有利于品牌的重塑,重获新的增长机会。”
在中国,国际大牌收回其在华的经营权并不鲜见。目前相当部分国际一线大牌都已经在中国采取直营模式,或者在逐步收回经营代理权的过程中。
比如曾经因为美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而声名大噪的高端鞋履品牌周仰杰(Jimmy Choo)在2007年与On Pedder集团达成销售协议,并由该集团将品牌引入中国市场。此后,于2009年转为由上海库图工贸有限公司负责经营专门店的销售业务。2012年,Jimmy Choo从上海库图工贸有限公司手中取回中国内地的商业经营权。此外,诸如雨果博斯(Hugo Boss)、蔻驰(coach)等品牌也早已完成了中国经营权的回购。有观点甚至认为,博柏利此次的举措已经晚了。
“实际上,自营的话反而会有效控制产业链,使得品牌能够降低整个链条上的成本,而且对于渠道、形象控制都有利。”奢侈品领域专家、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甚至表示,在奢侈品领域,经销商、代理商最终都要被消灭,“市场做开了品牌肯定要收回,去中间化。”
博柏利依旧看好中国市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家公司的发言人透露,在2016财年~2017财年中将新开出9家新店,同时关闭6家旧店。这也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因为根据贝恩咨询公司的统计,博柏利在2015年一整年中未有新门店开业,而其七成左右的店铺均是在2012年及以前开业的。
- 京东购签约亦庄开发区 共推“互联网+企业服务”
- 沃尔玛洽谈收购网络零售商Jet.com
- 苏宁备战818 活用“反向定制”法宝
- 宝洁销售额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面临产品滞销困境
- Burberry在华亲自上阵 代理改直营深入中
- 万达再次倒在电商门前:没有共同愿景
- 拟10股转增10股 中亚股份大涨10.00%
- 果食帮宣布停业 生鲜电商接连出问题
- 家乐福上半年利润下滑逾40% 业绩承压计划转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