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安定区提出‘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定位并非不切实际,而是资源禀赋使然,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16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
其实,作为马铃薯产业大区的安定区,素有“陇中苦甲天下”之说,当地十年九旱,土地贫瘠,种田种地收获寥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民不是选择进城务工,就是在地里随便撒一把种子,进行低层次种植,精耕细作的劲头完全没有……这些突出的三农问题,迫使官方思考:“什么样的作物,使用劳力少且收益高呢?”
自古以来,“风吹草地现牛羊”景象的发祥地就在西部高原地区,经过专家论证,安定区适宜种植优质牧草,因此,当地官方于2012年提出将草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并组织专家制定出安定区草产业发展规划,以做指导。 崔琳 摄
“打造西部草都,恰恰是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赵众炜介绍,航拍到的安定区240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实则仅种植了100万亩马铃薯,剩下的土地撂荒,十分可惜。自古以来,‘风吹草地现牛羊’景象的发祥地就在西部高原地区,经过专家论证,安定区适宜种植优质牧草,因此,当地官方于2012年提出将草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并组织专家制定出安定区草产业发展规划,以做指导。
赵众炜说,经过努力,安定区的牧草加工龙头企业于2014年“冒头”,2015年壮大,2016年较为成熟,草产量由前些年的几万吨发展到了现在的100万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终极目标——“草畜一体化”发展仍存在差距。
为此,在7月牧草丰收旺季,安定区专门邀请到畜牧业专家、相关企业投资人前来把脉当地草牧业发展。
16日,考察团先后参观了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安定区西巩驿镇千亩全株玉米订单种植基地、甘肃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示范点。当地“订单农业”、“公司+合作社”、“公司+种植大户”等可行性经营模式,以及通过与蒙牛建立合作关系,以种草—供草—养畜为模式,实现“草畜一体化”农业经济模式等好做法。
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提出,“牛羊要随着草走”,接下来,安定区应把发展重心落在草畜一体化上,加强科技创新及衍生下游产业,让农民都成为机械化技术工人。这样一来,撂荒的土地用上了、劳动力也用上了、农民也彻底改变了朝五晚九耕地的生活。
谈及“撂荒地”种草助农脱贫,定西市畜牧兽医局局长苏存富以玉米为例:“每亩地收玉米籽900斤,每斤1元,收入900元;而收购全株玉米,每亩产草4.5吨,每吨300元,可收入1350元,农民亩均增收450元。”
苏存富补充,除了国家级退耕还林,草原补给政策外,定西市三级财政于2014年专门设立了7000万元草牧业发展基金,用于对引进大型企业贷款贴息、林草业科技研发、草牧业合作社配发补助等。
采访途中,农民韩佑炫为牧草加工企业拉来一卡车大约4000斤牧草。他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9亩牧草,费工相对较少,如今也不愁销路,来钱快,种植的信心也起来了。
“青贮饲草包裹中,大部分是水,将这些水运输到全国成本不少,最理想的状态是尽快实现草牧一体化、完备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实现草品本地化销售。”赵众炜透露,位于甘肃中部、北靠兰州、南临西安的安定区,是中原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今后将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牧草仓储基地,以便雪灾出现后,及时向中南、西北乃至全国调草。
安定区采取企业引领、大户带动的模式做足“草”文章,截至目前,共培育饲料种植大户2000多户,组建草产业合作社81个、牧草种植服务队19个,建立牧草收购点123个。2015年,当地牧草总产值达180万吨,产值10亿元,农户人均草业收入800元。
- 我国今年将试点耕地轮作500万亩休耕116万亩
- 猪肉价格上半年持续高位 养殖类公司迎来"丰收"
- 种植业农场成为我国家庭农场的主体
- 沈北新区3D稻田画促进新农村发展
- 广东原木进口增幅近半 木材制品出口全面负增长
- 新疆哈密瓜品牌战略带动哈密瓜产业效益实现最大化
- 多轮强降雨后蔬菜价格上涨 发改委:必要时进行价
- 广东电商预售荔枝普遍亏本 每单最少亏20元
- 新疆哈密瓜的互联网“私人订制”之旅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