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审计署公开发布23个审计公告,涉及43个中央部门(包括审计署)、10户中央企业、5家金融机构,以及扶贫资金、保障房、工伤保险基金、水污染防治项目、农林水专项等审计结果,和39起已处理的违纪违法问题情况。作为重要的监督手段,近年来我国审计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提高,政府部门、大型国企、重大专项已成为常规审计的重点。
2015年的审计情况反映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一方面,恶意违法、违反八项规定和财经纪律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少,而且新发生的不规范问题也是越来越少。目前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一些领域或个别地区,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或下属单位。另一方面,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开始凸显。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资金沉淀还相当普遍,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明显偏低。比如,各地扶贫亟须大量资金,但审计却发现有8.43亿元扶贫资金被长期闲置,没有用于急需之处;再如,国家财政对环境治理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审计却发现有397个水污染防治项目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为解决地方财政缺口,中央不断改革地方债制度,但审计发现部分地方发债融资使用效率不高,并没有达到预期效率。
这次审计中反映出来诸如此类的问题,客观上暴露了我国公共领域资源使用低效的顽疾,值得各方高度关注。如何用好、管好公共财政、公共资源,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把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纳入审计范畴,对资金沉淀、低效使用的主体进行问责,也是根治某些官员不作为的关键所在。随着反腐败机制化,有的官员认为,我不贪污不腐败就好了,但同时也不干活,不作为。不作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公共资金的长期趴窝或者没有按预计进度及时支付。干部队伍的不作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在这个情况下,对公共财政资金的审计重点,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结合“不作为”的突出现象,要把资金使用效率作为审计的重点。
解决审计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加强整改外,更重要的是尽快对公共财政、公共资源的使用在体制机制上做出完善和调整,着力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比如,尽快改革政府采购机制,使政府采购资金能够高效使用出去,同时也形成对社会资本的有效支持;再比如,推进专项资金申请的简政放权,加大专项资金的公开透明度,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使专项资金按规划拨付。
- 周应波:三季度建议把握结构性行业
- 英镑将会进一步贬值
- 经济学家:6月进口维持负增长概率大 人民币贬值
- 2016年中经济观察:应正视“分化” 以进促稳
- 赵磊:打造参与世界经济治理制度话语权
- 杜晓山:精准扶贫,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 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新认识
- 安利首席运营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但潜力非常巨
- CPI持续回落拓展货币政策空间 央行工具瞄准国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