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Hera就已经在中国市场颇受网红和美妆博主的青睐,音译的中文名称“赫拉”也在中国年轻消费者中拥有广泛的知名度。但这一中文名称却在正式注册时遭遇了“卡位”。
与“Hera”形成冲突的是立白集团旗下的“Hola”。据了解,早在2009年,立白集团旗下广州澳希亚实业有限公司就收购了名为“Hola”的澳洲护肤品品牌。在Hola品牌进入中国之前,澳希亚公司就已经在中国商标局申请“赫拉”中文商标的注册,并于同年8月完成注册。目前,澳希亚旗下的赫拉Hola品牌已注册了第三大类产品,包括洗护、洁面卸妆、护肤等,这也就意味着同属化妆品类的Hera进入中国后必须对中文名称进行重新命名,即现在的“赫妍”。
对此,日化行业观察员赵向晖认为,由于爱茉莉太平洋的“赫拉”已经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形成了较高的辨识度,“Hera”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定名为“赫妍”,加大了品牌在中国市场深度传播的教育成本,对于中国消费市场的打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实际上,在中国商标注册上滞后的外国品牌远不止“Hera”一家。出于对品牌意识的疏忽,一些国外化妆品入华后频遭商标被抢注的尴尬。
记者梳理发现,韩国彩妆品牌3CE,美国防晒品牌Coppertone确美同、护肤品牌KIEHL‘S科颜氏,在品牌LOGO或中文名称上均遭到了国内品牌的抢注。其中,3CE的英文商标在2012年就已经被中国的化妆品公司抢注。无奈之下,韩国3CE只得弃用原来的LOGO,而申请了全新的3CE三角形LOGO。但即便如此,新LOGO仍然有人“模仿”。而Coppertone确美同此前被消费者认同的“水宝宝”中文名称、KIEHL’S科颜氏此前的惯用名“契尔氏”,也均被中国的化妆品企业抢先一步纳入囊中。
对此,赵向晖认为,很多韩国化妆品品牌对于自身商标的保护意识没有中国品牌那么强烈,特别是一些小众品牌,由于此前并没有全球化战略,往往是在被中国消费者熟知后才进行中文商标注册,这一点与中国企业在商标注册上的流程恰恰相反。由于抢注商标的中国企业多以日化产品作为主要的生产品类,这在无形中与被抢注商标的外资品牌形成了概念混淆,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
- 苹果遭遇专利“碰瓷” 赔偿2500万美元
- 宜家否认在华召回问题柜 最终处理方案今日见
- 触目惊心!万科员工香河遭围殴
- “蚂蚁”涉嫌设“空壳公司” 逃避百万工伤赔偿
- 万科与“宝能系”的较量似乎进入“拉帮派”模式
- 滴滴在多个城市悄然调高价格 分析称投资人对其施
- 中国电气在白俄罗斯完成第一个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
- 支付宝全球化将以生态布局方式展开
- 51Talk张礼明:我们为什么要逆势登录纽交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