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刚刚过去的6月,Uber和滴滴联手上演了中国专车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战,除了合计105亿美元的现金外,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巨头公司为他们站台。这轮军备竞赛里,Uber虽然稍占上风,但随着估值的不断推高,人们不禁怀疑这个远超出独角兽概念的科技公司,到底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从2013年底至今,Uber在战略性亏损的理念指导下走向神台。目前中国区的业务量占总体业务量的1/3,却亏损了超过10亿美元,但这仍然是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讲述资本故事时最重要的一环。得中国市场得天下,卡兰尼克和滴滴创始人程维心里都非常清楚这一道理,于是双方的价格战从2015年延伸至今天仍未停止。
不过纵观中国二十多年的互联网历史,从来没有一间国外公司在这片土地上取得过成功。虽然Uber中国区负责人柳甄一直强调,Uber已经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独立实体,并组建了一个完全由中国员工组成、管理和运营的公司,但Uber似乎仍然难以跨过文化上的隔膜。
毫无疑问,柳甄在Uber中国最艰难的时候适时加盟,让这个专车市场的第二名搅动了原本滴滴一家独大的格局,成为这场战争中的最大变量。不过前有强敌,后有追兵,Uber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困境:以城市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是否不再适用于中国市场?C2C模式在即将到来的专车新政下是否将彻底崩溃?停止补贴后是否会被滴滴赶出市场?这些问题,都需要由柳甄亲自回答。
从新奇走向平庸
进入中国市场将近三年,随着业务量迅速扩大,Uber开始从新奇走向平庸。以前Uber的司机是公司高管或者创业者,也可能是想打发时间的富二代,但如今却大多为全职司机,只为冲单奖励而埋头苦干,这与此前Uber所称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而号称从来不打广告的Uber也改变了这一方针,在大街小巷和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Uber司机的招募信息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那些酷炫的跨界营销也似乎不见踪影,曾经以“一键呼叫冰淇淋”等打响知名度的Uber已经走向大众化,业务的运营数量比品牌更重要。据不愿透露姓名的Uber内部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Uber减少跨界营销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省成本,“以前一个营销活动能带动20万的注册量,但随着业务量变大,这样的营销效果大不如前”。
Uber中国方面向记者否认了市场营销减少的说法,并表示投放广告是出于市场策略:“Uber目前在白领领域里取得成功,但仍需要在更多的大众化领域上做好推广工作,以快速提升公司的业务量,这不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也没有减少。”
另一方面,记者发现,近期Uber悄然将车辆的准入门槛放宽,只要裸车净价5万元以上、出厂年限在10年以内的车辆就能成为Uber司机,这在近期频繁出现专车安全事故的情况下显得异常奇怪。滴滴的内部人士直言,那些被淘汰掉的运力流入友商简直是天大的利好。
Uber中国方面并未正面回应降低门槛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车辆资源的争夺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激烈,尤其是易到入局后再度摊薄市场份额,Uber中国需要更多的标准化供应端。Uber中国方面向记者表示,出于商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与汽车租赁公司有很多种形式的合作。以广汽为例,Uber中国不但有股权投资上的关系,同时也在汽车销售、维修保养、二手车、汽车信贷、保险及租赁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人事动荡与价格战
在外部,Uber中国和滴滴的价格战短期内难以停火;在内部,Uber中国也面临着人事动荡和内部竞争。
实际上,在柳甄和三大区经理确定前,Uber中国已有不少员工出走或调离。据记者了解,近期Uber中国的公关总监王以超已宣布离职。而在去年年底前,除了知名的Uber中国二号员工王晓峰外,原北京总经理姜智亚也被成都总经理张严琪取代,后者凭借着出色的业绩表现赢得了这一重要位置。姜智亚一直是Uber中国的重要成员,其带领的北京区表现出色,而且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区CEO的热门人选,不过在张严琪带领下,成都一举成为Uber全球业务量最大的城市,这让张严琪受到柳甄赏识,成都也成为Uber全球重要新品的首发城市。按照Uber中国的官方说法,姜智亚并未离职,只是调职负责产品。
除此以外,还有一批负责运营和市场营销的初创成员先后离开,例如Uber原上海区市场经理谈婧创办了餐饮界的Uber“回家吃饭”,吸引了不少Uber系员工加入。Uber中国方面向记者否认了有关离职潮的说法,并表示王晓峰离职是出于创业选择。
以城市为中心的打法一直是Uber引以为傲的管理方式—由最早期的三名launcher发布的《2016年Q1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滴滴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而第二名的Uber中国只有7.8%。正如柳青所言,市场领袖无需烧钱购买市场份额,对于Uber中国而言,当下除了继续打价格战外,似乎已别无他法。
唯一的好消息是,Uber在美国本土市场的最大对手Lyft似乎有出售意向,彭博社的报道指Lyft聘请了投行Qatalyst Partners 进行合作,后者在业界以擅长运作科技公司的并购著称。一直以来,滴滴希望以多点开花的模式拖垮Uber,于是联合Lyf、GrabTaxi以及Ola等本地专车平台组成联盟。假设Lyft率先宣布投降,无疑成为Uber的一大利好。
- 宝洁的中国困局:高层频遭中企挖角 出售子品牌自
- 浙富投资被举报海外投资有猫腻 工程款报价过高?
- 田朴珺:流传的数据版本有误 将上工商局上证据
- 去哪儿专车助力达沃斯 保驾护航全球嘉宾出行被点
- Uber全球设计总监:分享Uber的设计之道
- 打造新的增长极 四川长虹开启内涵式增长模式
- 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为传统物流破局
- 原百度公关负责人开莉或加盟新美大 出任新美大公
- 万科A股复牌开盘跌停 H股拉升涨逾7%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