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重要战略之一,以保障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专利资产。”海尔集团知识产权总监王建国开门见山。早在1992年,国内很多企业还不知专利为何物时,海尔即成立首家由企业自主设立的知识产权办公室,让其直接对公司高层领导负责。在很多经营决策中,特别是涉及海外事务时,知识产权办公室更是享有一票否决权。知识产权意识已在海尔人心中根深蒂固。比如,采购人员在签订零部件采购协议时,会先考虑这种零部件是否牵涉到专利侵权问题,并在签订的协议中加入限定侵权行为和由此带来的经济赔偿条款,拒侵权纠纷于企业大门之外。
得益于日益优化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如今海尔的专利品质有了显著提升:2015年,海尔发明专利授权率高达90%,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4年下降;截至2015年,海尔及旗下子公司拥有全球有效及申请中专利2万余件,其中有效和申请中发明专利超过1万件,分别由中国海尔及旗下的日本海尔等拥有,形成了海尔在全球专利区域占位和技术领域的优势互补。
不过,对企业而言拥有专利并不是最终目的。专利资产的产出及运维需要相应的成本投入,仅申请、维持一件专利可能就要花费十几万元,而一家规模企业动辄拥有上千甚至数万件专利,由此知识产权运维也被斥为“烧钱”举动。如何唤醒“沉睡”的专利?海尔给出的答案是推进多种模式的专利运营,增强专利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大程度上满足产业效应和用户需求。
以海尔拥有的电热水器防触电技术的专利包为例。王建国介绍,为实现专利资产对产业利益的最大化,海尔已向国内数十家电热水器厂商进行了专利许可,不仅获取了超千万元的专利许可费,而且被许可方和海尔制造销售的防电墙热水器无一出现漏电等安全事故,社会效益显著。
再如,海尔通过全球专利检索及情报分析,确定一种新型压缩机技术将成为冰箱制冷压缩机的发展方向,试制出全球体积最孝性能领先且噪音低的新型压缩机,并围绕该产品布局了近80件发明专利。海尔原计划将该技术和相关专利高价出售,后与产业沟通认为采取对外许可的方式更能保证海尔的产业利益,遂对全球最大的数家压缩机厂商进行了有偿的普通专利许可,专利许可合同金额超过1.5亿元,并约定被许可方应在量产后独家供货海尔两年。如此一来,海尔通过专利运营不仅收回了前期研发投入,更保持了竞争优势。
“专利运营要基于各产业战略规划进行相应的增值设计,增大产业协同效应。”王建国透露,海尔正与国内领先企业等共同构建在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固态制冷等多个核心领域的专利联盟和标准合作,进行前瞻技术领域的专利占位及布局,以构建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并积极探索专利运用与专利资产化的新途径。
- 李河君高调回归 宣布进入移动能源领域
- 全球最聪明50家公司:百度排第二,苹果跌出榜单
- 绿地集团在汽车板块的大力发展,或遭搁置
- 万科全票否决“罢免议案” 宝能“逼宫计划”或就
- 万科否决“宝能系”罢免董事议案 复牌变数将备受
- 上海质检部门约谈宜家要求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 万科连发8条公告为复牌保驾护航 业内预判将有2
- 中航系资计划最终“流产”
- 快鹿闹剧未终结 集团前主席施建祥首次表态支持徐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