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刘老伯业绩超巴菲特 投万科已赚了749倍
2016-7-1 14:22:2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柳传志创立联想时,他的愿景是“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
佩奇创立谷歌时,他的雄心是把公司做到1亿美金;
而迟至2004年,万科高层也一度认为公司规模不大可能达到千亿……
但一位小股东做到了!
据昨天披露,刘元生目前持股在1%多。以万科6月27日的市值2697亿计算,其财富至少已经增值到27亿。从360万到27亿,刘元生赚了749倍。
这位阿伯叫刘元生,据报道,他是一个低调的香港人,也很少参加万科股东大会。现身深圳万科股东大会时,他仍表示不愿多说。
2014年《万科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刘元生被誉为投资业绩超越巴菲特的超级股神。而刘元生的炒股经历,简单得令人目瞪口呆。图中图右二为刘元生。
刘元生在70年代末认识王石。那个时候,他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王石来听,二人就认识了。1983年他们开始合作。当时王石经常来香港,刘元生跟王石谈了很多国外的成功企业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兴趣。
刘元生说,当时王石给他特别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不像一般去香港的内地人,喜欢吃吃喝喝,喜欢玩,而是去图书馆或书局,买很多书。这一点让刘觉得王石很特别,跟一般人不一样。图为王石。
1988年,王石对万科进行股份化改造,刘元生想鼓励他,希望他成功。当时刘投资360万元买了360万股,在1991年正式上市之后,很快涨到七八块,后来涨到二十多块,很多朋友就卖掉了。不过通过IPO上市捞一把并不是刘的目的,他不是想赚快钱,不是想投机,所以基本上就没动。
据昨天披露,刘元生目前持股在1%多。以万科6月27日的市值2697亿计算,其财富至少已经增值到27亿。从360万到27亿,刘元生赚了749倍。
谈到自己的投资技巧,刘元生曾说:“这个情况可能在中国比较罕见,但在国外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果你30年前买了美国的IBM、可口可乐、苹果的股票,那么长期以来,你的回报都很好的。所以我一直鼓励年轻人,做投资要真正作为投资,不要投机,要看远一点。”
谈到投资万科,刘元生说,尽管受困于未知的迷雾,刘元生对王石和万科的信任始终没有动摇。他说,当时是投资在王石这个人身上的。因为他很欣赏王身上的一些特点:第一是肯学习,第二是肯吃苦。他还记得,与王石做生意的时候,夏天37度,他们经常自己扛货在深圳交货,“你们可能都想象不到。”
乐观随和帮助他渡过了27年前的难关。当时有人对他说,你的投资肯定泡汤了,他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因为本来并没有想通过这个投资获得多少回报,“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国开新的一条路。”
2014年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刘元生仍然把这些股票稳稳拿在手里,因为他觉得,“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但是这名“超级散户”不像其他投资者那样整天关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乐、艺术和慈善方面,他说,“一个人不应该这样活,整天盯着股价,我觉得太不开心了。”
早在2014年,刘元生的股票就可以连地皮一起买下整个万科总部,但他并不是公司董事,也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是万科独特治理结构中的“定海神针”之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可谓战略投资者的典范。对于近年万科的一些尝试,他坦言,没有资格做评论,“因为这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
回顾与万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刘元生认为,这几年万科还是保持了创业期的很多优点,但千万不能忽略人才的问题:“一个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资本,怎么样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层次人才留下来,这是万科现在一定要考虑的因素。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够战胜其他竞争者。”
这再次印证了,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远见而非权谋,但“远见”这个词放到历史长河中,实在难以捉摸。伟大的人物也常低估时代的大势。
- 金价5连涨创两年新高,究竟是买还是不买?
- 从现金流到阅读: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五点建议
-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大概需要多少钱?
- 人民币收藏价值真有这么大?当心背后的这五大坑
- 壹文财富“羊毛党”大战今年七月18日将终结
- 银行业上演大逃离,8成年轻用户或流失
- 为何有钱人都用长钱包?大家一起换钱包吧
- 支付新规今起正式实施 实名度低账户额度仅千元
- 北京7月1日起上调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上限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