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好不如长得好”“帅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只能老成师傅”“长得好看的才叫吃货,长得丑的那叫饭桶”……如今在互联网上,各种“颜值至上主义”的段子横冲直撞。如果“看脸”的段子只是一场戏谑,我们或许不必顾虑万千。但当这样的理念越走越极端的时候,它便存在着刺伤生活和原则的可能。两年前,一名美国男子拿长相帅气来为自己的性侵行为开脱,认为对方不可能拒绝自己,两人属于你情我愿。如此荒谬的“草履虫式”思维,正常人都会跌破眼镜。但是,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消费主义的鼓吹下,辅之以“颜值就是正义”的歪理邪说,有人竟然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理所应当。
“颜值王道”的逻辑背后,是光环效应的副作用。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戴克在100年前就发现了这种效应,如果某人的某一个方面(比如容貌、社会地位等)造成了正面或负面的印象,那么它将“普照”其他的一切,从而过度影响总体印象。美貌是其中最容易驱动光环效应的引擎。
当然,娱乐圈的明星或许可以利用光环效应成就自己,但处于生活圈的普通年轻人,却需要警惕它遮蔽视线的风险。不要因为追求外在,而忽视了内心的锻造。颜值是社会竞争力的一维,但不是一切。在优胜劣汰法则层层的筛选下,空有颜值的“花瓶”是无法站到最后一刻的。据说世界级的交响乐队在遴选队员时,都会让他们在一块幕布后演奏,以避免技艺之外的因素干扰面试官的判断。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这种说法原本就是伪命题,事实是对方一直在凭借才华吃饭,碰巧还长了一副好脸蛋,结果才华在脸蛋的光环效应下反倒退居二线了。纯靠脸是吃不上饭的,只有手握真章、内心坚强,才能在人生的长途中行稳致远。
“颜值即正义”式的逻辑也往往会导致标签化思维。长得好就一好百好,凭相貌就判定人的品行,这与相亲时因为对方是“凤凰男”,就拒绝见面;求职时因为工作“不体面”,就自怨自艾有着同样的逻辑。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曾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先看东西,后下定义,而是先下定义,后看东西。”这种被称之为“偏见”或者“刻板成见”的信息读解模式,固然能让人省心,但也容易让人的思维走入歧途。
实际上,当我们在反思“看脸”时,其实是在警惕迷失。在思想越发独立、路径日益多元的时代,即便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活法,但总有些界限不应被湮灭,总有些思索不应被嘲谑,总有些坚持不应被忘却。
- 宝万之争:投票权与股权比例设计究竟是否合理?
- 不讲规则只讲情怀是耍无赖
- 万喆:欺负王石的人都是罪人?我觉得很、不、正、
- 低级培训把管理学变成了洗脑会,该好好整治了
- 李嘉诚资产贬值:英国脱欧 两天蒸发一个“碧桂园
- 应当尊重资本“罢免王石”的意志和权利
- “脱欧”派反悔,英国人只能饮下自酿的苦酒
- 谭浩俊:除了主动辞职 王石已经没有其他好的选择
- 刘姝威再谈万科:若罢免全部董事 万科会在一年内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