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借壳上市
根据西藏旅游此前披露的重组预案,西藏旅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拉卡拉100%股权,约占上市公司2015年度经审计资产总额的594%。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孙陶然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28.14%。
其中,拉卡拉100%股权整体作价为110亿元,因此西藏旅游向孙陶然、孙浩然及其关联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前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93.79%,并未达到100%的“借壳红线”。令市场质疑在2014年亏损、又多次表达上市愿景的拉卡拉有“规避借壳红线”的嫌疑,这也是上交所问询函的焦点。
对此,西藏旅游在回复函中解释称,孙陶然及戴启军等4个主要管理层股东之间共同投资并不构成一致行动关系;并且2010年12月至今,联想控股一直为拉卡拉第一大股东,孙陶然一直为拉卡拉第二大股东,该种状态持续存在,与此次资产重组交易无关。
鉴于孙陶然及其一致行动人不控制拉卡拉,上市公司向其购买的资产总额,合计为拉卡拉15.8%的股权,作价173821.73万元,占公司2015年末资产总额的93.79%,因此上述交易不构成借壳上市。昨日北京商报记者致电拉卡拉相关人员,但对方表示目前没有其他信息可以披露 ,一切以回复函为准。
个人支付业务日落西山
拉卡拉估值110亿元的依据是主营业务发展较快,盈利水平快速上升,未来存在较为理想的发展前景。在重组方案中,拉卡拉曾对盈利做出承诺,2016-2018年的净利润分别应达到4.5亿元、8.6亿元和14.5亿元。如果拉卡拉没能实现上述净利润,则需要进行补偿。不过,在支付宝、微信的迅猛发展下,拉卡拉未来前景如何也成为上交所问询的重点。
回复函显示,在拉卡拉主营业务收入中,支付业务在2015年收入占比中超过70%。其中,面向企业的收单业务收入占比为59.01%,面向个人用户的便民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占比13.32%。
不过,近两年来,支付宝、微信的快速增长令拉卡拉个人支付业务前景堪忧。数据显示,拉卡拉去年面向个人的支付终端硬件销售量明显下滑,销售收入为3717.41万元,较2014年缩水八成;销售数量减少126.65万个,锐减91%。
在未来几年,拉卡拉个人支付年度流量、手续费收入和毛利还将逐年下降。根据预测,拉卡拉个人支付手续费收入将从2016年的13257.62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5430.32万元。而2014年和2015年,拉卡拉的个人支付业务收入分别为2.39亿元、2.11亿元。分析人士表示,在个人支付业务方面,支付宝、微信支付占据绝对优势,尤其是近年来微信利用红包弯道超车,吞掉了拉卡拉的部分份额。
收单业务被寄予厚望
在个人支付业务缩水的局面下,收单业务将成为拉卡拉未来突围重点。数据显示,拉卡拉收单业务交易金额从2014年的2239.6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038.72亿元,增幅超过300%;企业收单业务收入约9.3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约59%,较2014年2.65亿元增长254%。
根据预测,拉卡拉企业收单业务2016-2020年增长率分别为65%、62%、52%、26%及4%。POS机铺设的主力是外包机构,除2016年自营模式铺设预测为35万台,2017-2020年自营铺设均为15万台,而代理模式的POS机铺设2016-2020年将持续稳定在103万台。
此前,央行等多部委将银行卡收单手续费方案进行调整,收单机构将拥有更高的经营和定价自主权,可综合考虑服务内容、商户黏性、交易流量等因素,与商户协商定价。这对于行业内较为领先的支付机构来说,有望形成利好。
不过,近年来,支付宝、微信依靠扫码支付大举侵入线下收单市场,对此,回复函中回应称,支付宝、微信支付属于收单机构的上游,尚未建立广泛的线下团队对其支付服务进行推广,与拉卡拉这样拥有完善商户服务体系及优秀线下团队的收单企业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
此外,拉卡拉从去年开始大力发展的信贷业务也成为重点,评估预测信贷业务规模增长率为17%、43%、30%、23%及13%。
兴业证券分析师李跃博认为,随着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不惜重金的补贴推广,移动支付正逐步被消费者所接受。拉卡拉需要对传统的POS机终端升级,为商户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
- 25家金融机构IPO排队:银行占14家 9家过
- 年内近100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申请获通过
- 雨润食品警示10亿中期票据兑付存疑 正安排资金
- 百洋股份9日复牌 拟收购华太药业
- 美的集团股东珠海融睿近期减持2.2%股份
- 国资委:对106家央企债券进行风险排查
- 暴风科技:未收购全球性体育媒体公司MP&Sil
- 莎普爱思股东王泉平:拟减持不超过总股本的5.2
- 渤钢重组进展:天津钢管等4子公司划归国资委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