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市场人士表示,政策周期差异收敛拖累美元陷入阶段弱势格局,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趋缓,但市场价格走势亦清晰显示,市场并不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备重返趋势性升值的前景。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呈现区间宽幅震荡的可能性更大。
美元反弹人民币中间价大跌
5月4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943元,创下2015年8月之后的最大单日跌幅。去年8月中旬,央行突然宣布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8月11日至13日短短三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连续下调达1136基点、1008基点、704基点,调降幅度前所未见。统计显示,昨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下调幅度仅次于去年8月的三次调整,动作显然也不小。
根据人民币兑中间价报价规则来看,昨日中间价急跌,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隔夜美元自低位大举反弹。3日,反映美元对一篮子券种货币强弱程度的美元指数跌宕起伏,先是在亚洲交易时段延续弱势,最低时跌至91.91,创逾15个月新低;但美元已跌无可跌的声音在市场上回荡,叠加美联储部分官员的讲话迎合了升息预期,随后美元指数开始上演“绝地反攻”的戏码,至全天交易结束时美元指数重回93点上方,全天上涨逾0.5%。
二是3日人民币兑美元市场汇价已先行走低。3日,尽管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即期询价交易16点30分收盘价仍上涨112基点,但在随后交易中,人民币回吐了全部涨幅并进一步走低。CFETS行情数据显示,5月3日23点30分全天交易结束时,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收盘报6.4928元,较4月29日23点30分收盘价下跌了137基点。人民币的回调压力也在离岸汇率走势上得到反映。5月3日,香港市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收报6.5041元,先行跌破6.50元整数关口,全天跌180基点。
就上述两点来看,5月4日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出现大幅下调,基本遵循了央行完善后的中间价形成机制,修正了人民币中间价与市场汇率之间的偏差,显示出人民币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日趋增强。
预期分化人民币或宽幅震荡
相比中间价的大动作,4日,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的波动则温和得多。
CFETS行情显示,5月4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询价交易随中间价低开在6.4930元,开盘不久触及日内最低的6.5021元,随后多数时间呈横盘拉锯走势,至16点30分收报6.5000元。虽较前收盘价大跌257基点,但如果与上一日夜盘收盘价(6.4928元)相比,实际下跌不过72基点。从开盘到16点30分,整个日间交易时段人民币即期汇率的最大波动幅度未超过100基点。而在16点30分之后的交易中,人民币兑美元跌幅有所走阔,但仍不及中间价跌幅,截至18点40分,报6.5045元。
4日,香港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先是在前收盘价幅度来回波动,进入欧洲交易时段后,跌幅有所扩大,截至18点40分报6.5166元,较前收盘价跌125基点。
或许在前日下跌中,人民币市场汇率对美元反弹等因素已有所反应,但在中间价如此下跌的情况下,人民币市场汇率的平稳显现出了强烈反差。有外汇交易员称,市场似乎缺乏推动人民币兑美元走向单一方向的意愿。
事实上,在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多次出现大起大落,市场汇率表现则相对平稳,两者表现不一致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例如,4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创下单日上涨365基点的逾十年最大升幅纪录,但当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16点30分收报6.4855,反而较前收盘价下跌37基点。
外汇分析人士指出,发达经济体之间货币政策“预期差”收敛,造就了美元阶段性弱势格局,而中国经济在近一阶段显露出企稳向好势头,这两方面因素均有利于缓和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企稳势头有待观察,对汇率支撑可能有限,且资本流出压力并未彻底消除,人民币对美元仍不具备回归单边升值趋势的条件。另外,虽然美国一季度GDP等数据增添了市场对美国经济扩张持续性的忧虑,但强劲的就业市场和乐观的薪资前景仍支持消费支出改善,这是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因素,美元也有被过度看空的可能。人民币中间价频现宽幅波动,既是美元汇率波动加大的结果,也显示主流机构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分化,暗示人民币汇率市场波动程度趋于上升。综合起来看,中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区间宽幅震荡运行态势的可能性较大。
- 商务部:外贸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 上海自贸区奇葩公司名称频出 有公司叫“打水漂”
- 商务部:全力打好外贸回稳向好攻坚战
- 购物网与电子产品成知识产权犯罪重点区域
- 商务部:外贸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 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创去年12月中以来新高
- 美联储按兵不动 人民币中间价下调117个基点
- 日本央行维持货币宽松规模不变
- 美联储按兵不动 人民币中间价下调117个基点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