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4月28日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NAFMII)近期就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向部分机构征求意见,考虑推出信用违约互换(CDS)和信用联结票据(CLN)。
随着信用债频曝违约事件,推出中国的CDS(信用违约互换)近期引发热议。3月22日,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表示,中国的CDS作为一个金融产品完全可以推出,时机已经成熟。《证券时报》3月时曾报道,中国央行正牵头外汇交易中心研究在银行间债市推出信用违约互换(CDS),不少银行也开始着手准备。
债市违约引蝴蝶效应
去年以来,信用风险深入债市腹地,信用风险爆发路径已经从民营企业蔓延至央企、地方性国企。过去似有“不败金身”的央企,近期却一再成为债券违约事件的主角。2016年至今,已有11个债券发行主体共计22只债券发生违约事件。
继保定天威和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等央企子公司违约后,作为国资委100%控股的央企总部,中国铁路物资股份4月11日突然公告,将名下168亿元人民币存续债券全部停牌,进一步动摇了市场机构对央企、国企刚兑的信仰。
债券违约风暴持续,一级市场进入冰封期,越来越多的违约案例推升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截至27日15:00,4月中国企业至少有103只债券共1009.1亿元推迟或取消发行,金额大约是去年同期的3.4倍,均因市场波动加大,品种涵盖中票、短融、超短融。债券取消发行集中在盈利比较差的行业,如采矿能源行业以及建筑相关行业的传统行业。
发行人取消债券发行,一方面是由于债券发行利率上升,发行人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推迟发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投资者变得谨慎,债券需求骤然下降。
与此同时,债券市场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评级下调潮。中诚信国际对信用债公开评级变动的跟踪结果显示,今年迄今至少发行人主体评级已发生至少33次下调,较去年同期的17次几乎翻倍,同时创下有相关数据统计以来的新高。除中诚信自身进行的评级调整,上述统计还涵盖了大公国际、联合资信等国内主要评级机构公告的评级变动。
市场人士指出,随着公司业绩恶化,信用债降级高峰会延续至二、三季度。投资机构规避违约风险和低评级债券需求,将使信心已经受挫的信用债市场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
今年将有7600亿元“高危”行业的信用债到期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曾表示,中国债务违约的魔盒已经打开,与中铁物资类似的过剩产能行业高危债券今年到期规模接近7000亿,而且在未来两个季度还会大量到期。
彭博数据显示,处于煤炭以及金属与矿业这两个产能过剩行业的公司今年2至4季度累计债券到期规模超7600亿元,为记录最高,较去年同期增34%,较2014年同期增逾一倍。整体债券市场年内的到期规模亦将攀升至顶峰,从本季度开始将面临连续三个季度的最高到期规模,总量将达到4.1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
中投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田元强称,信用债集中到期,那么发行人就需要筹措资金,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就比较大,信用违约事件可能比较容易集中爆发,煤炭、钢铁这类过剩产能的行业的压力比较大,因为银行在抽贷,压缩这些行业的贷款;纯粹从基本面来看,他们的压力很大;预计今年全年煤炭所属的采掘业信用债到期规模大约是6317亿元,钢铁为2734亿元。
中国版CDS的推出 需警惕风险
发改委2015年12月2日下发《关于简化企业债券申报程序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对企业债发行再次松绑,并提出探索发展信用违约互换,鼓励保险公司等机构发展债券违约保险。分析认为,中国版CDS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启动。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希望规避信用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购买方,向风险规避方提供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出售方,愿意承担信用风险。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从而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信用联系票据是(Credit-linked note,CLN)指同货币市场票据相联系的一种信用衍生品。是普通的固定收益证券与信用违约互换相结合的信用衍生产品。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虽然未能如愿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方式来转嫁危机,但世界却因为美国的转嫁而陷入危机状态。而CDS在这场金融危机扮演着重要角色。
美国房贷机构将钱贷给那些信用较差、没有偿还能力或偿还能力很差的穷人购买住房,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需要任何抵押(利率却相对较高)。在这种特别容易拿到贷款的情况下,很多穷人买房并不是为居住,而是作为投资。等房价上涨之后,资产增加,用增加的部分还贷。但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这种下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穷人根本无法偿还高息贷款。而之前已经将这些次级贷款以理财产品打包方式出售的产品,同样也就无法为投资者付息。如此,就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大量机构出现资金流枯竭而面临经营困难。
对于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来说,在对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期待的同时,也要对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引起高度的警示。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内若要推动CDS,就需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国CDS市场的教训;中国版“CDS”的真正落地还需要信用风险计量、社会信用环境、金融监管法规、交易结算等多方面的改进,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也能更好地防范风险。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校区)终身教授杨坚认为,短时间内中国引入建立CDS市场时机过早,弊很可能大于利;建议有关部门应首先进一步努力完善债券市场的建设和监管,同时培育更为成熟的市场主体,为未来发展以基本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衍生性质的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做好准备,等待未来合适的时机再考虑全面建立CDS市场。
没有爆炸前,自己捅破吧,免得。。。
- 外管局:加强对外投资真实合理合规性审核
- 报告称中国债市正加速与境外资本融合
- 十四部委重拳打击非法集资 5月清理新媒体融资类
- 浙江永康查处一起新型金融诈骗案 30多天非法吸
- 16家上市银行年报总结:利润增速暴跌 坏账猛增
- 欧阳宸: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综合金融运行和监管体
- 债市违约连环炮:千亿债券取消发行 评级下调潮来
- 3月末香港基金内地发行销售资金净汇出7.2亿元
- 信用债:雷声不断 何谈放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