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国家食药监总局针对非法经营疫苗案再发通知,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应立即对上述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调查,彻底查清产品的真实流向,查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惩处。调查结果于3月26日前上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一向社会公开。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被公安机关侦破,庆幸之余不乏遗憾,案发时没有第一时间追击非法经营的疫苗,脱离冷链的疫苗进入了接种环节,非法行为可能导致出现质量问题的疫苗大面积接种。
“直到媒体报道出来之后,食药监体系才知晓这个事情,之前并没有被通知。我们都不知道此事。”一名山东食药监体系的人士表示。
“现在即使调查出疫苗的流向和接种对象,意义也不大。但可以呼吁国家对此次非法经营的疫苗接种对象进行二次免费接种,否则就失去了调查的意义。”一位接近食药监体系的专家表示。
脱离冷链的疫苗,更何况是近效期疫苗,在这一年的破案期已经失效,更何况它处于非冷链仓库的时间并不知晓。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陶黎纳在自己的博文中撰述称,甲肝疫苗37℃稳定1~3周;狂犬病(人二倍体)疫苗37℃稳定4周;乙脑(灭活)疫苗37℃稳定4周;乙脑(减活)疫苗37℃稳定7~10天;霍乱(灭活)疫苗和伤寒(灭活)疫苗37℃稳定6个月;霍乱(减活)疫苗和伤寒(减活)疫苗37℃稳定12小时;流感(灭活)疫苗2~8℃稳定1年;水痘疫苗2~8℃稳定1.5年。
陶黎纳称,这里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虽然疫苗要求在2~8℃环境储运,但并不是说温度高了,疫苗就必须报废。我国的问题在于如何界定疫苗高温暴露的程度,并据此决定疫苗是否可用。
“虽然每个疫苗都进行过37℃下4周的挑战实验,这个未知的时间,疫苗失效的可能性最大,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接种无效,甚至严重者出现不良反应,第一时间找到这些可能失效的疫苗接种者,并及时为他们免费补种极为重要。”上述接近食药监体系的专家表示。
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公告中可以看出,目前已经掌握了非法流通渠道的走向,加上疾控系统内部的接种流向,从非法经营者手中采购疫苗的记录将成为这份报告能否获得真实信息的关键。
- 疫苗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砍成本致隐患环生
- 我国科学家发现石墨烯对肿瘤早期诊断的作用
- 民营医院频爆问题门 主管部门也应被追责
- 医保全国联网需克服深层障碍 恐派生非医保门槛
- 白酒加色素制造高价“神药” 济南法院宣判6起生
- 政策红利释放 医药产业升级驶入快车道
- 艾滋病治疗获重大突破 基因编辑技术引关注
- 桂林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品获国家级商会认可
- 王阶:利用中医药发展医养结合 推进健康中国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