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据彭博社报道,Uber起诉其印度竞争对手Ola建立虚假账户,制造虚假订单干扰公司业务。
Uber向新德里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表示Ola在过去半年里创造了超过9.3万个虚假账户,并制造了超过40万个虚假订单。这些假账户在司机到达指定地点前便会取消订单,此举使司机产生困扰和挫败感,并有近2万名司机因此退出Uber平台。
另外,据法新社报道,Uber方面表示要为每笔取消的订单向司机支付补偿费,这也给其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Ola方面否认了这一指控,并表示这一指控是“无聊和无稽之谈”。其认为Uber此举是为了转移公众注意力,此前Uber曾在印度市场面临车辆被政府没收等挫折。Uber对此不予置评。
根据Quartz网站的报道,Uber方面要求740万美元的赔偿金。本案将于今年9月14日再次聆讯。
印度是Uber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2015年8月,Uber方面曾表示将会在印度投入10亿美元以推动其在当地业务的扩展。
Ola是Uber在印度强有力的对手,从摩托车到企业用户服务,再到与当地电商平台合作,双方的竞争不断升级,这次更是闹上了法庭。
目前的印度专车市场,本土作战的Ola占据主导地位。截至去年11月,Ola在印度的市场份额约为80%,打车业务覆盖超过100座城市,而Uber仅覆盖22座城市。
讽刺的是,早在2014年,Uber也曾因类似的做法而被竞争对手起诉。
据Quartz网站报道,早在2014年8月,美国打车软件Lyft和Gett曾表示,许多Uber员工通过他们的软件叫车后又马上取消预约,耗费公司运力。
他们还控诉Uber曾通过下单方式获取司机电话号码,并利用这些信息招募其他平台上的司机。另外Quartz援引TechCrunch报道,Uber发言人曾表示其员工确实曾挖角Gett平台上的司机。
无论是印度的Ola还是美国的Lyft,Uber在全世界的竞争对手正联合起来,准备狙击这只全球扩张、体量巨大的独角兽。截至目前,Uber的估值约为625亿美元。
去年11月,Ola与中国的滴滴快的、美国打车软件Lyft和东南亚打车软件Grab联合宣布,将建立共享出行全球合作框架,打通四方产品,为国际旅客群体提供无缝出行服务,覆盖全球约50%的人口。
今年2月,LyftCEO约翰·齐默在北京透露,“两到三个月内,在中国打开Lyft,就能享有滴滴的服务网络,在东南亚就是Grab,在印度就是Ola。反之也一样。”
Ola成立于2011年,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手机APP等进行打出租车、租赁车及机动三轮车服务,目前估值约50亿美元。业务覆盖100多个城市,提供包括英语和印度语在内的九种语言服务,日完成超过75万次乘车服务。
去年9月,Ola获得来自FalconEdge、老虎环球基金、软银等公司的约2.2亿美元。目前估值约50亿美元。
- 现代汽车召回部分进口雅科仕及劳恩斯 雨刮存隐患
- 北汽新能源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获批
- 深高速65亿建深圳外环A段 首试PPP模式谋创
- Uber与印度对手竞争升级:起诉Ola制造虚假
- 凯迪拉克本土化生产 降价吸引中国年轻人
- 易到用车余额充足却被强制充值 软件频出故障遭吐
- 深圳出租车份子钱不再设政府指导价 拟由市场调节
- 观致原副总出事获官方证实 中外股东紧急组建应急
- 中国飞机租赁去年净利3.8亿港元 机队规模达6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