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4日透露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据介绍,德国科学家费舍尔和托普希1923年发明了煤经合成气生产高碳化学品和液体燃料的费托过程。该过程并不完美,除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外,还要消耗大量的水,且产物选择性差,后续处理消耗大量能量。
与费托过程不同,包信和研究团队创制的过程采用部分还原的复合氧化物作催化剂,CO分子在催化剂氧缺陷位上吸附并解离,气相氢分子选择性地与解离生成的C原子反应生成亚甲基自由基,而催化剂表面CO解离生成的氧原子倾向于与另一个CO反应,形成CO2。亚甲基自由基不在催化剂表面停留或发生表面聚合反应,而是迅速进入分子筛孔道,在孔道限域环境中进行择形偶联反应,定向生成低碳烯烃。
“通过以CO替代H2来消除烃类形成中多余的氧原子,在反应不改变CO2总排放的情况下,摒弃了水煤气变换反应,从原理上开创了一条低耗水进行煤转化的新途径。”包信和说。
同时,这一新过程通过创造性将氧化物催化剂与分子筛复合,巧妙地实现CO活化和中间体偶联等两种催化活性中心的有效分离,把费托过程中“漫无目的”生长的自由基控制在一个“笼子”(分子筛)里,使其变成想要的目标产物(低碳烯烃),破解了传统催化反应中活性与选择性此长彼消的“跷跷板”难题,为高效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过程的设计提供了指南。
包信和带领的研究团队耗时9年完成了这一研究成果,相关文章将发表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并申报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然而,更让他感到振奋的,是这项技术发明对国家能源安全和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意义。
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高端如航天飞机,日常如生活用品,所用的塑料都是从烯烃生产而来。国内外大都采用石油生产烯烃,而对于60%以上石油需要进口、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中国而言,在煤制烯烃领域取得这一新突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突破。”包信和说,“我们必须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的道路,最根本的办法是靠新技术更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利用率更高、更环保。”
另据介绍,美国《科学》杂志同期还将刊发以“令人惊奇的选择性”为题的专家评述文章,认为该过程未来在工业上将具有巨大的竞争力。
- 两个结构不合理 我国增塑剂产业问题严重
- 原油下跌冲击波调查:油服行业困境中 并购渐活跃
- 12地炼获进口原油使用权 不看两桶油脸色也能吃
- 16家地炼抱团成立石油采购联盟 欲进一步打破原
- 高端美妆押宝电商 加快渠道下沉
- 库存问题凸显 国内石蜡市场走到十字路口
- 成品油调价或将三度搁浅:国际油价仍低于地板价
- 11部委重拳治理成品油市场 责令各地建黑名单制
- 11部门督阵低品油退市 2017年成品油全国升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