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笔者在广西、湖南等地一些三四线城市调研后,发现楼市“去库存”的“痛点”比想象的要多。
一是库存量非常大,披露的售库存消化期均在2年以上,而这仅仅是库存的一部分。由于这些城市预售要求(高层达到2/3形象进度、中高层封顶)形同虚设,项目出地面即开始卖楼是普遍现象,过去几年城市扩张又供应了很多土地。因此,隐性库存随时会冒出来。笔者与当地开发商和业内聊天时发现,到底有多少库存,他们也不清楚,反正3~5年内消化不完。
二是新房多位于偏远的新区或新城,房子早建起来了,但基本的公共服务无从谈起,有的连接主城区的道路还在修建,高铁站到主城区花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很正常。过去几年,借助于高铁新城、产业新城、城市副中心等概念,东西联动、南北呼应、中心极化是楼市发展的空间共性,三四线城市“骨架”被拉大了。
道路交通是在售项目最大的“卖点”,但相关市政设施(地下管网、水电煤气)、生活设施(如菜市场、公交站、邮局)、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严重滞后,已售房屋也并无多少入住,晚上漆黑一片是这些新区、新城的共性。因此,尽管三四线城市地方政府、开发商使出浑身解数,但返乡人群购房的积极性并不是太高,一方面忌惮房价还会下跌,另一方面觉得房子不太适合居住。
三是需求可持续性不够。目前,通过拆迁补偿、子女购房,多数三四线城市原市民家庭已经拥有了2套或以上住房。由此,除了少量改善型需求外,原市民不再是购房主力,来自辖属县、附近乡镇居民购房、输出劳务返乡置业占据60%以上需求份额。特别是,房子、车子、票子(彩礼)已经成为县和乡镇结婚新“三大件”,农民工回乡或农民在城镇买房多数基于婚房倒逼。
但是,农民年可支配收入多在2万元左右,“咬牙”买房往往集祖孙三代积蓄。而且,买房后很多家庭还要支付装修、家具家电、买车等费用,这就必然挤压其他方面的消费,甚至挤压农业生产性投资,很多农民甚至被迫举债付首付。在新房集中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下,未来在城市生活的支出还很大。因此,根据笔者走访,三四线城市靠农民买房“去库存”的可持续性存疑。
四是三四线城市房价依旧偏高。目前,笔者调研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多在3000~4000元之间,基本为农民月收入的2倍左右。但在10年前,这些城市的房价多在600~800元,与当时农民收入相差不多。同时,考虑到时下城市的生活成本已居高不下,与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多数受访农民购房者认为目前房价偏高。但是,开发商均认为,3000~4000元的房价已经接近建材和建筑安装成本,即便降价空间也有限。由此,房价成为制约农民购房需求释放的另外一个“痛点”。
最后是房屋供应的有效性较低。公共服务配套滞后已吓跑了不少农民,除此之外,三四线城市新房供应中,适合改善型需求的大面积住房偏多,而农民需求的、总价较低的中小户型住房偏少。此外,三四线城市缺乏二手住房市场,投资需求缺乏成长空间,也抑制了一部分需求。同时,楼市全面滑坡,债务链条断裂现象比比皆是,房子抵债很普遍,包工头成了业主,新房转手在微信端屡屡被刷屏。除个人按揭贷款外,再抵押盘活资金的案例很少,买房即意味着手上资金被冻结,这也吓跑了一部分购房者。
- 房企玩转加减法蓄势去库存 调控红包值期待
- 房地产市场或整体量升价缓 调控政策将进一步宽松
- 广州逾40楼盘春节无休 往年初三初四才开市
- 香港楼市重现1997?无尊严住房现实逼房价跌一
- 穆迪:房贷首付比例降低二线城市受益更大
- 楼市繁荣的背后:近半购房者离婚躲避限购
- 房企拿地控成本和扩规模兼顾 并购成另类模式
- 楼市去库存政策发力 成交料稳中有升
- 去库存2016年首招剑指房贷门槛:非限购城市首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