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由于缺乏基础统计数据的原因,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整体风险的认识与判断分歧较大。因此,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数据统计监测体系很迫切,它既是各级政府加大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有效手段,更是应对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收集整理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相关业务经营及财务数据,建立全面反映互网金融发展状况的报表体系,为监管部门提供准确的行业数据,十分急迫。目前有两大原因迫切要求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统计监测体系:
一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制定监管政策,需掌握准确信息。2015年6月底,中国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2028家,比2014年年底增加了28.76%,总体成交量接近万亿元。而由于缺乏准确统计数据分析监测体系,体量如此庞大的互联网金融到底多少存在问题和隐患,监管部门心中无数,致使监管措施跟不上,无法遏制关门跑路现象发生,给互联网金融发展蒙上了阴影。
另一方面,统计信息收集、监测与分析是监管最基础工作。央行此次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七个业态纳入统计数据范围,基本囊括了互联网金融全部业态,抓准了互联网金融监管要害;同时采取互联网金融业务总量和产品风险信息及部分业态逐笔明细数两种统计方式,通过直接采集、合作收集、大数据挖掘等办法,全面揭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趋势,为监管部门实行精确监管、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提供了决策依据。
显然,统计工作先行值得点赞,但要看到此举只是将互联网金融业引向健康发展的第一步,仅此还远远不足以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目前还需在机制建设上加快进度,尤其在法治化进程中更应有所作为,否则互联网金融统计监测体系也只是无法发挥监管作用的一具“躯壳”。首先,政府应增强紧迫感,尽快推出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对互联网金融业态经营范围、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向进行明确规定,既防止“过左”又要防止“过右”。目前,央行等十部委已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虽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并没有将整个行业纳入法治化轨道,使互联网金融依然处于尴尬的灰色地带,不利于监管有序进行,更不利于防范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其次,加强监管协作与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打破过去“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现状,将监管覆盖全部互联网金融业态及其活动过程;并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社会立体监管体系,提高互联网金融监管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使互联网金融风险能随时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更使互联网金融混乱无序行为失去社会生存土壤。
- 叶檀表示人民币“入篮”是与加入WTO媲美的里程
- 高净值人群配置保险 九成拥有商业寿险
- 最高法再出解释化解合同纠纷 投保体检须如实告
- 参股K Bank韩国获批筹建 印度支付银行落定
- 如期“入篮” 人民币迈向国际化新阶段
- 共享金融缓解金融体系 脆弱性上有独特优势
- 国内油价迎来年内第12次下调 加满一箱油约省6
- 人民币加入SDR利好韩日跨境电商 对欧美跨境电
- 成品油价格继续低位运行 调和油厂商艰难度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