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佛山工厂(简称欧司朗佛山工厂)发生停工,在持续十天之后已平息。事件的起因,正是今年6月欧司朗监事会批准的分拆通用照明光源业务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欧司朗佛山工厂入驻佛山已20年,该厂生产力曾居于欧司朗亚太区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就是这样一个重量级子公司,欧司朗意欲将其出售。
业内人士认为,欧司朗甩卖佛山照明股权和分拆出售通用照明业务背后,是受近年来LED技术革命的冲击。中国LED照明企业崛起,低价成为企业优势,使得欧美等传统照明巨头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
分拆业务引员工担忧
据了解,佛山工厂1995年落成,员工总数超过2000人,其中包括300名管理人员和1700个操作岗位。该厂是欧司朗在中国最大制造和推广基地,致力于照明产品、灯具、控制设备等生产、开发和销售。欧司朗佛山工厂也在欧司朗分拆计划之中。
“有人透露公司要分拆通用照明光源业务,这边的员工连同资产都要打包进行处理,我们都是老员工,对分流问题有些担心。”一位来自湖南常德的陈姓员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实际上,事情缘于今年6月欧司朗监事会批准的涉及灯具产品、品牌授权方案、全球工厂重组等计划,即欧司朗今后将逐渐剥离其利润较低的通用照明业务。
11月24日,欧司朗相关新闻发言人回复记者称,“欧司朗拆分通用照明光源业务的计划,旨在帮助公司在市场上更好、更灵活地落实包括合作伙伴策略在内的多项战略决策,而欧司朗佛山工厂生产的产品是通用照明光源产品组合的一部分。”
上述欧司朗新闻发言人还表示,欧司朗佛山工厂已于11月16日星期一恢复生产了,所有运营皆在有序进行,“管理层还承诺了在2016年1月31日前将提供更具体的佛山工厂员工安置方案。”
在业内人士看来,欧司朗将通用照明光源业务板块分拆剥离的背后,是国内LED照明厂商崛起,受低价产品冲击,迫使欧美传统照明厂商因照明市场变化而调整战略,转向门槛更高的业务板块。
广州阿拉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刘俊称,近年国际照明巨头分拆出售资产或者退出中国市场并不奇怪,欧司朗也在进行自我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在全球照明市场过度竞争的情况下,出售利润不高的业务无疑是“断臂求生”。
LED带来格局变化
欧司朗作为传统照明巨头,尽管在生产灯泡如白炽灯、节能灯传统产品上有较大优势,但随着LED技术革新、资本纷纷涉足,数千家中国厂商开始生产LED灯泡,新加入的竞争对手没有包袱,凭借更低的成本优势和低价策略,使得原本风光的外企陷入产值下滑的局面。
浙江和惠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华告诉记者,剥离通用照明业务,一方面可以使得欧司朗减负轻装上阵;另一方面也促使优势资源向企业利润高、潜力大的汽车照明等业务集中。
欧司朗最新披露的业绩显示,2015财年(2014年10月~2015年9月)公司实现营收55.74亿欧元,同比增长8.4%;净利1.71亿欧元,同比下降11.2%。同时还披露了高达30亿欧元的巨额投资的计划。
欧司朗称,将于2020之前投资约30亿欧元用于新技术和应用方面。其中大约有20亿欧元将用于研发,以增强欧司朗的技术领先地位并开拓新市场。此外,欧司朗还计划投资10亿欧元在马来西亚建造一间新的LED芯片工厂。
欧司朗相关新闻发言人在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回复中表示,光电半导体,汽车照明和特种照明,以及灯具、照明系统和解决方案将组成欧司朗的未来核心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照明巨头频繁剥离动作背后,是因受到LED的冲击,使得业务竞争优势逐渐减弱。
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北亚大区前副总裁金鑫对记者表示,LED时代的来临,使不少照明产品的同质化大幅提升,尤其是以LED为主的民用光源。同质化的提升打破了原来一些传统优势企业的壁垒,使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也使得照明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实际上,欧司朗佛山工厂的业务调整早在2013年7月有过一次大动作,欧司朗曾将日渐失去竞争力的传统螺旋灯车间关闭。据《南方日报》当时报道,欧司朗在一份内部文件中坦承,“照明市场正从传统照明过度到固态照明(LED灯具),由于过去我们的专注点有失误,导致目前我们在某程度上是落后于一些竞争者。”
“从国际格局来看,欧司朗除了在欧洲等地有较大影响力外,其次就是亚洲,而在其他地方通用照明业务影响力远远赶不上飞利浦。”浙江和惠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华告诉记者。
- 照明巨头甩卖资产 国内企业将争做接盘侠
- 乐视919发货门事件升级:33名消费者状告索赔
- 格力前三季度收入下滑 媒体称或是大势所趋
- 多媒体业务亏损2.4亿 TCL欲转型全产业链
- 威露士将全面撤出华润和乐购 线下线上面临重重阻
- 东芝因财务造假将面临巨额罚款 持续亏损
- 长虹白电悄然或改变产业格局 压缩机出口四成来自
- 奥马电器高管14人辞职 因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
- 董明珠否认格力遭遇危机:2015年没有过去25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