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发布《中国煤电产能过剩及投资泡沫研究》。报告指出,以煤电为主的火电项目大跃进式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造成超过2亿千瓦的装机过剩和7000亿元投资成本浪费。
作为一家拥有40余年历史的国际性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巴黎气候谈判前高调发声,通过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揭示中国煤电产能过剩问题,看点颇多,引发思考。
看点一:气候问题,煤电之过?
在18日的报告发布会中,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董连赛表示,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应承担大国责任,实现自己的承诺。依据绿色和平近期发布的报告,全国目前仍有8成的城市尚未达到标准,仅PM2.5一项就严重超标。其中,尤以煤电行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
董连赛说,通过2014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可计算得出,中国煤电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占到全国排放量的35%,超过中国排放量的1/3。在大气污染方面,按照2013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的数据,火电厂包括独立火电厂和自备电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烟粉尘占到17%,超过1/3的二氧化硫和将近1/2的氮氧化物的排放均来自煤电行业。
“2014年火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已经创出1978年以来的新低。但这种信号并未得到电力行业的重视。今年的新建火电的规模并未放缓,火电的在建规模依旧不断增长。如果这种非理性的发展得不到控制,火电产能尤其是煤电产能将出现明显的泡沫,煤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将面临大幅恶化。”该报告主要作者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袁家海副教授做出如上表示。
看点二:报告根基过剩2亿?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的煤电热潮急需冷却。自2012至2014年通过环评审批的煤电项目有1.60亿千瓦,2015年1-9月期间获得审批的煤电项目已超过1.23亿千瓦;若合计2.83亿千瓦煤电机组在2020年前全数投产,届时煤电过剩产能将达到2亿千瓦,按每千瓦3500元投资建设成本计算,意味着投资浪费规模高达7000亿。
随着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电力需求增速从2014年开始已进入中速发展通道,但是由于规划执行的滞后性和电源项目建设长周期所导致,2015年来新增煤电规模仍在屡创新高。《报告》预计,2015年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将进一步降低到4330小时。
《报告》同时指出,“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在3.5%-4.9%之间,以年均增速4.2%和4800小时为燃煤电厂合理年利用小时估算,2020年煤电合理装机规模在9.10亿千瓦左右,远低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2015年3月发布的《中国电力工业现状与展望》中提出的11亿千瓦。而上述2.83亿千瓦煤电项目在全部投产的模拟情景下,2020年煤电的设备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将不到3800小时,远远低于煤电行业的正常水平。
“平均利用小时数低于3800小时,意味着机组每年将有半年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政府应立即停止燃煤电厂的审批,对已经获得审批的燃煤电厂应采取措施避免盲目开工。”董连赛说,“中国未来的新增电力需求应该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而不是让煤电产业的非理性发展让中国错过了能源转型的关键时点。”
看点三:过剩加剧影响深远?
袁家海介绍,《报告》共得出四点主要结论。首先,在煤电过剩问题上。随着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电力需求增速从2014年开始已进入中速发展通道,但是由于规划执行的滞后性和电源项目建设周期,2015年来新增煤电仍维持了高规模,预计2015年火电利用小时数将进一步降低到4330,现役煤电机组富余规模约8000万-1亿千瓦。煤电产能过剩的风险值得国家、行业的高度关注。
其次,《报告》对十三五规划中的煤电装机量进行了高速、推荐、低速三种情景的模拟。在推荐情景下的“十三五”合理装机数字:按照“十三五”期间电力需求增速3.5-4.9%的范围,在落实国家已明确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基础上,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合理规模应在8.6亿-9.6亿千瓦的范围分布;以推荐的4.2%增速情景计算,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92万亿千瓦时,如果燃煤电厂每年运行4800年小时,煤电合理规模约9.10亿千瓦。若实施积极的电能替代,电力需求达预期上限增速4.9%,煤电合理规模将增加5000万千瓦,推高至9.60亿千瓦。电力非化石一次能源供应占比从13.4%提高到14%,应压缩煤电2200万千瓦。本报告评估各种情景下的2020年煤电合理规模均显著低于10.4亿-11亿千瓦的行业预测值。
第三,《报告》指出:如继续脱缰发展,则“十三五”期间煤电过剩将进一步加剧,继而产生巨额投资浪费:在电力需求推荐情景中,如2012-2014年通过环评审批的1.60亿千瓦在建煤电项目“十三五”期间全部投产,届时我国煤电装机容量约10.30亿千瓦,煤电过剩规模在0.7亿-1.2亿千瓦,考虑部分现役机组到期退役,尚有一定调整空间;若截止2015年9月底在(拟)建的2.83亿千瓦煤电项目2020年全数投产,届时煤电过剩将达2亿千瓦。如此大规模的煤电装机过剩,负面影响深远:按每千瓦3500元计,投资浪费规模高达7000亿;煤电利用小时数会进一步下降到3800左右,煤电企业经济效益会大幅恶化;煤电装机的高规模会进一步抑制可再生能源发展,导致更为严重的可再生能源机组闲置,投资错位的挤出效应甚至会贻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的战略机遇。
最后,以五大典型省份为例,《报告》认为煤电产能过剩将会带来的省级影响。从典型省份看,在建项目2020年部分投产的情况下,除新疆外,山西、河北、江苏、浙江四省装机容量均比煤电理想装机容量高两到三百万千瓦,过剩规模尚可控;全数投产情况下,五省均高于理想规模,浙江过剩规模较小(230万千瓦),其余四省的煤电装机均大大超过理想规模,电力外送大省山西最为严重,过剩规模超过2100万千瓦、造成投资浪费约735亿,新疆有1550万千瓦的过剩规模、造成投资浪费约542亿,电力调入大省江苏的过剩规模也接近1000万千瓦、造成投资浪费约350亿。
看点四:各路支招谁最有理?
鉴于以上问题,绿色和平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基于电力需求放缓的新常态,为避免新建过量的燃煤电厂,应不再审批新的燃煤电厂。其还提出,为严格控制煤电机组的进一步盲目扩张,应对获批机组的开工建设进行调控。建议各省在国家“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管理优化。对已获审批的燃煤电厂的合理建设计划,审时度势,避免盲目开工建设。还应建立电力投资分析预警机制。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实际电力需求增长趋势和电源建设情况,定期发布全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展望分析报告,及时对投资风险做出预警。
对此《报告》专家评审成员、原电力工业部规划司司长、著名电力专家王信茂认为,针对煤电产能过剩与投资泡沫问题,《报告》提出的“加强电力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信息、调控功能”和“建立电力投资分析预警机制”等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可供主管部门编制、完善“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参考。
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首席能源专家胡兆光也认为,通过边际电能GDP产出可以定性判断今后我国电力需求不会快速增长。报告首次提出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容量不应超过9.6亿千瓦。在“十三五”规划之际,为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及可操作性。
然而,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目前,我国电力装机处于阶段过剩和地区过剩,或者说是结构过剩阶段。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电能替代比重加大,预计‘十三五’期间将新增近4亿千瓦装机,电力消费仍有发展空间。”行业知名电力专家薛静在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以煤电为主的火电装机确实存在阶段性过剩,主要原因在于2014年国家能源局预测的规划容量过大,宏观调控能力不足。不过今年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例如今年只有10个省份拿到了规划指标,说明他们已经在政策规划上采取了补救措施。”一位在发电企业从事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漏。“此外,目前的投资体制也是造成煤电过剩的重要原因”,他补充说。
- 能源等一批“一带一路”专项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 政策力挺国内市场蓬勃发展 中国光伏领跑世界
- 布控煤炭消费总量 煤炭行业迎来又一波整合潮
- 华电研究称火电项目跃进将造成7000亿投资浪费
- 零下40℃高寒缺水地区煤电利用 实现超低排放成
- 广发证券称:非居民用天然气降价对下游消费的促进
- 勘探开发成果丰硕 页岩气商业化进程提速
- 南方电网月底启动混改 深圳供电局先行
- 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公布 非居民用气下调0.7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