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正在进行,但程度有限。受危机影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动现在几乎普遍为正值。但GDP仍远低于根据危机前趋势预测的水平。在多数情况下,增长尚未恢复如初,主要是因为生产率增速下滑。在欧元区,今年第二季度的GDP仍低于危机前水平。在受危机影响的欧元区成员国,回到危机前的产出水平仍遥遥无期。他们将遭遇“失去的几十年”。
从23个高收入国家的样本出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教授劳伦斯•鲍尔(LaurenceBall)总结称,潜在产出损失大小不一,从瑞士的零到希腊、匈牙利和爱尔兰的逾30%。他总结称,总的来看,今年的潜在产出将比根据危机前趋势预测的低出8.4%。他指出,大衰退(GreatRecession)所带来的破坏性大致相当于损失整个德国经济。
鲍尔教授以及最近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安东尼奥•法塔斯(AntonioFatas)和哈佛大学(Harvard)的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所做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潜在产出的估值在跟随实际产出。这表明,滞后作用——过去经历对后来表现的影响——非常大。造成滞后作用的可能原因包括:长期失业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投资放缓;金融业支持创新的能力下滑;以及动物精神的普遍丧失。
今年,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USCouncilofEconomicAdvisers)主席詹森•弗曼(JasonFurman)提出了危机后投资水平低下的影响:在危机结束后,投资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度降至很低的水平。这一点在美国很明显,实际上其投资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的估计值为负。
滞后假说没有得到一致认可。危机后产出长期滑坡至少还有3种其他解释。
首先,有人辩称,信贷热潮使得危机前对潜在产出的估值远远高于可持续水平。对这种观点的一种反驳是,信贷扩张对资产价格的推涨作用远远超过对实际支出的促进作用。前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主席阿戴尔•特纳(AdairTurner)在他的著作《债务与魔鬼》(BetweenDebtandtheDevil)中阐明了这一点。对这种观点的进一步反驳是,这混淆了债务对需求结构的贡献与其对整体供应的影响。
危机后产出滑坡的第二种解释是新技术对产出的影响被低估。然而,即便确实如此(这是可能的),它也无法解释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生产率增速为何大幅下滑。在英国衡量新技术影响的难度也没有相对于美国突然上升。英国是生产率增速受到危机后经济放缓的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而美国是这些新技术的发源地,生产率放缓却相对不严重。
最后一种解释是生产率增速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前就放缓了。在美国,事实似乎确实如此。但其他地区则不那么明显。
总的来说,滞后假说非常强大。这就是避免大规模危机并对任何危机做出有力回应、以将经济影响降至最低如此重要的原因。否则,这种恶性循环可能会对趋势造成永久性破坏。
这进一步提出了两个问题:此次危机的负面效应本来是否可能更小?危机能否逆转?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但这需要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回应,以及对受到破坏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大规模重组。特别的,欧元区本应做的更好。然而,即便是现在,欧元区也缺乏这种意愿以及所需的机制。
至于产出水平下降和增速滑坡能否逆转的问题,答案必然也是肯定的。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均GDP就重回延续1929年之前趋势所应有的水平。遗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财政刺激充当了当时的政策救世主。它无法在和平年代复制。即便如此,回到危机前的增速趋势至少是可能的。对需求的大力支持加上对长期供应的投入(特别是通过加大公共投资)将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还有证据表明,衰退加剧对繁荣有长期影响。一个结论是迅速采取措施恢复需求至关重要。另外,证据现在明确显示,高收入大国拥有采取果断行动的政策空间。不管很多人曾在2010年说过什么愚蠢的话,他们根本从未面临变成希腊的危险。美国甚至欧元区本应做出更大胆的回应。
经验表明,还有一些事同样重要。或许我们很难避免危机,但让危机只以小规模、低频率发生至关重要。金融危机会导致严重衰退和长期放缓,部分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害怕做出足够有力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问题只是加强监管的方式是否正确。
- 李克强表示:中国将积极进行结构性改革和调整
- 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将撤县设区 或进入无县时代
- 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稿征求意见 将放宽提取条件
- 李克强《经济学人》撰文释放了什么重磅信号?
- 国资改革新布局:将从“管企业”转向“管资本”
- 地下钱庄转移赃款高达8000亿 牵出大央企亿元
- 商务部研究院酝酿互联网金融等企业信用评级标准
- 路透:人民币SDR权重或将低于预期的14-16
- 中国外储一年内流出2200亿美元 或在欧美等发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