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各地采取了易地搬迁、发展生产、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多种手段,力争帮扶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起达成2020年同步小康的目标。产业扶贫,无疑是其中最为根本的一条。
虽然总体上实施效果很好,但是产业扶贫在某些地方还存在些许尴尬——个别地方把产业扶贫项目当作“老师布置的作业”,觉得只要卡住时间节点实施下去就算大功告成,后续的技术管护、市场销路等问题无人问津。
贫困户之所以长期戴着贫困帽子,大抵受制于缺劳力、缺技术、因病、因学等几个因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鉴于此,政府实施产业项目,不能再过分单方面强调自然资源和资金要素,而要综合考量当地产业技术支撑、应对市场能力等要素。一句话,产业扶贫项目要想真正落得下来,关键要看贫困户接不接得住、接不接得稳。
在此种情形下,农村扶贫产业要发展,找好一个主心骨就成了关键。这个主心骨,可以是当地能人大户、村支部,也可以是合作社、龙头企业,目的就是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以长效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可持续增收的脱贫门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主心骨,不论是“党支部+”“合作社+”,还是“企业+”,都要始终把贫困户利益优化摆在第一位。有的地方引来企业栽花种果,农户可以土地入股、可在园区务工,保底两重收入;有的地方完善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纠正合作社“只搭台不唱戏”、理事长一人说了算的怪象;还有的地方不直接将项目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和大户,而是通过制度规范防止“效益到户”走偏为“利益输送”。
有的地方产业扶贫之所以出现偏差,多是因为主心骨成立、引进之初就偏离了贫困户这个中心。项目资金下落,可以补贴企业、合作社、大户,但建立一个适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容忽视,以制度规范主心骨在享受政策、资金权利的同时,有效履行结带帮扶责任,如此才可实现市场主体和贫困户的双赢。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