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率”最早用于金融监管领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覆盖面得到拓展。根据国务院2016年第三季度末下发的《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提出的去杠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当前,中国“去杠杆”的重点在于非金融企业部门,这与储蓄率高、以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有关。
杠杆率高,也意味着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总负债”高。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2016年实体经济对GDP贡献超8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万亿)居全国第一的江苏省进行了调研。从全国的经济地位看,江苏去杠杆,尤其是实体的企业部门去杠杆,对地方去杠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王志忠表示,江苏实体经济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一样也存在着高杠杆倾向。比如,“十一五”期间江苏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22%,“十二五”则降至12.8%,2016年制造业投资增幅只有7.7%。
进入本轮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中,对江苏而言,当务之急是从过去的“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从担当改革开放的“风向标”转为充当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实现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江苏债务杠杆增速低于全国
由于目前官方并没有权威的专门的关于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的表达,且不具备“四上”获得的资金量。计算发现,在2014、2015年度,实体部门债务对GDP比率分别为184.6%和195.7%。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闫海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考虑到金融稳定因素,在分地区统计上,人行仅公布了社会融资的“增量部分”,但仍是目前研究“去杠杆”的重要参考指标。
从2013-2015年,江苏实体部门债务余额分别为12021亿元、13091亿元和10776亿元,占比GDP比率为20.1%、20.1%和15.4%,分别低于全国8.8个、4.7个和5.9个百分点,在全国排23位,属于债务增量比率偏低的省份。
江苏的债务增量比率较低,意味着省域近几年的财富增量。
“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一般都偏高于其他行业,具备较高的周期性,但其主要资产主体是土地储备,如果资产价格出现大规模下跌,那么就是房地产开发业的危机,其偿债能力将大为下降,但目前资产价格处于较高的阶段。”南京房地产研究者田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一个较为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江苏实体经济杠杆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整体略高于工业经济领域。
2013-2015年,江苏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6.2%、57.0%和56.2%,但其中资产规模较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资产负债率基本持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而其他行业资产规模较小,风险也不高。
这与目前强调转型升级,服务业领域投资较高有关。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负债占“四上”企业总负债的18.6%,当年度,江苏经济总量中首次实现三产占比高过二产。
同时,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都属于轻资产行业,2015年负债分别占“四上”企业总负债的6.9%、8.9%和 0.6%,资产负债率为59.4%、71.8%和73.4%,总体上无风险担忧。
工业国企是去杠杆重点
过去几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超过引进外资,这与全球经济和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有关,但也部分显示出国内的投资回报率下降的现状。
在较高的杠杆率下,实体经济用利润还债,这影响了企业的决策本能,压缩了投资需求,从而对GDP增长的贡献会有所下降。
人行系统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苏当前债务水平和整体杠杆率可控,但从行业看,局部领域的高杠杆和风险已有一定的积累,比如国有企业的工业领域,市场失灵的趋势明显。
江苏金融办人士认为,从短期看,要重视债务重组及结构优化,推动企业破产和兼并重组,缩减存量债务;对于长期亏损,息税前利润不足以覆盖利息支出的企业应发挥市场功能,实施破产或兼并重组。
在江苏省贯彻落实去杠杆的文件中,上述做法被列为第一方阵,力争达到去杠杆、去产能、去“僵尸企业”的统一。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看,定义为“长期亏损”的僵尸企业,在国有领域的出现概率远远高于私营领域。2015年,江苏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亏损面达21.6%,而私营工业企业仅为10.1%,相差2倍以上,这表明了国有企业去杠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不仅如此,江苏私营工业企业的资本效益始终高于全部工业企业,更远高于国有控股工业企业。2015年,私营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20.5%,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仅为13.7%。所以,必须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开放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促进民营经济的成长。
金融研究人士陆岷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目前的实践还无法判断债转股后企业的成长,但从银行业金融部门的角度,债转股是处置不良资产的常用工具之一,这样可以“减少利息支出”。陆岷峰建议江苏要加快实施诸如建行100亿元武钢债转股项目等。
尽管江苏工业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但江苏的企业债券融资能力也较强,2015年度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2.0%,高于广东14.9%、福建21.1%和浙江20.3%。但是,对比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福建,江苏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稍显不足,只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5.4%,低于广东7.7%、福建6.6%和浙江11.9%。
同时,北京企业债券融资增量占比高达46.7%,上海的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融资增量占比达21.5%,因此,江苏去杠杆中,需要创新多元化融资方式,推动直接融资占融资增量比重提升。据了解,在泰州创新的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在江苏全面推广已进入日程,这将有效解决“企业三角债”问题。
根据江苏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的实施意见》,到2018年底,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30%左右,到2020年底要提高至35%以上,政府债务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基本形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平衡发展、短期融资与中长期融资结构合理、政府债务依规严格约束、金融风险受到严格管控的社会融资格局。
上述采访对象均表示,要在本质上实现去杠杆,必须建立在以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对江苏来说,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用中高端产业代替中低端,才能逐渐实现用知识密集型劳动力取代对资本的依赖,以此促进新型业态的成长。
从政府角度看,必须通过土地、户籍、社保等一系列改革来促进人口的流动和聚集, 释放出“制度供给”的源头带动效应。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