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正式开始,十年间,该改造项目已累计投入资金37.7亿,耕地面积增加10%。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到62.7亿斤,比改造前的2007年增加30亿斤,受益农民8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强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综合开发是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措施,土地改造和流转为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创造了条件,将带来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
巴彦淖尔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几”字弯北部,是我国优质粮食主产区,但由于河套灌区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制约了河套灌区总体效益的正常发挥。
从2004年开始,巴彦淖尔市政府对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行规划。2007年3月,作为内蒙古代表团唯一的全团建议,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被全国人大列为当年10个方面重点建议之一,由财政部负责牵头办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具体承办。
从2008年起至2017年,每年实施50万亩,共实施500万亩,总投资估算50亿元。巴彦淖尔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邢国良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实施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可以促进河套灌区用水结构调整,节约黄河水资源。
邢国良介绍,在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打破土地原有界限,重新规划等,这个项目区做完以后,土地给农民重新分配,农民耕作非常方便。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调研员何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9年多来,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了使巴彦淖尔近一半的耕地,土地质量得到提升,也为下一步农牧业规模化发展和农牧业科学技术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巴彦淖尔市政府副秘书长格日乐图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使河套灌区农业生产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种植结构由单一型向市场订单农业转变,二是种植方式由粗放型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种植规模由数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变。
“农民的增收效果很好。项目区农户亩均收入增加了200元,其人均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500元以上,有的接近800元。”邢国良说。
项目实施后,土地条件改善,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增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格日乐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以及集中力量扶持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具有地域优势、品种优势的主导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