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被在线信贷搜索搅局 用户可货比五家
2014-5-22 16:22:3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记者了解到,一种在线借贷搜索平台近期在深圳信贷市场开始流行。其类似于一个服务性的中介机构,有贷款需求的个人通过网站搜索信贷产品或登记信息,由网站联系银行、小贷、担保等金融机构推荐产品。这一打破信贷壁垒迅速成长起来的领域如今已促成了超过千亿的借贷总量,而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将让人们的金融搜索体验更加便捷高效,使垂直搜索或将成金融消费第一站。
金融消费习惯在改变用户搜索普遍“货比五家”
金融产品是一种复杂的消费决策行为,调查显示,用户需要更多的信息进行决策,但希望通俗易懂。60%的用户认为他们有时候宁愿信息越少越好,如果内容过多,反而陷入茫然。金融方面的知识很枯燥和复杂,这意味着如果你能够提供简易明了的信息,会被视为可信的来源。
而早已在互联网领域普及的搜索技术则可以成为帮助老百姓高效便捷地找到金融信息和金融产品的渠道,而谷歌、百度与金融相关的搜索品类目前已占很大的比例。据估算,目前仍有80%的银行用户会通过线下方式接受金融服务,而有20%左右正在网上逐步形成网上搜索比较的习惯,预计未来3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50%。
专注搜索的融360是中国最大的金融移动搜索推荐和服务平台,与1万家金融机构有合作关系,能搜索到近2万款贷款、信用卡、理财等金融产品。根据其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该平台搜索贷款金额将近4000亿元,超过66%的用户在调研之后改变了购买金融产品的主意,27%的用户贷款申请来自移动端,贷款成功率在15%左右。有三分之二的成功用户表示他们今后将继续通过网上搜索和比价。
而从用户体验上来看,在线金融搜索让金融信息更加透明,用户比较和申请变得更容易。根据融360的调查数据,用户平均在浏览5.4个产品详情页之后下单。即金融产品“货比五家”后下单。而信用卡用户有56%的人会使用搜索找到合适的信用卡,人均搜索信用卡次数为3.2次。而用户的搜索金额主要集中在5万—20万元之间的小额贷款。该平台用户中42%为中小企业及个体户,主要申请经营贷,平均申请金额为68万元,其余58%的用户为个人用户,主要申请个人消费贷、房贷和车贷。
“在线信贷搜索未必是互联网金融领域里最受瞩目的热点,但必定会成为未来金融消费者获取产品的第一站。”融360CEO叶大清说。垂直金融搜索的精准性、高用户意向性和高匹配性,使银行和用户大大减少了损耗,提高了成功率。目前融360贷款成功率在15%左右,而平均小微企业贷款成功率只有3%。“自身条件、风险程度和贷款产品的匹配,没有最合适,只有更合适。融360目前无法改变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的难度,但是已经在解决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上大大迈出了关键一步。”
互联网改变银行信贷业务垂直搜索是“推手”
除了改变老百姓的习惯和体验,垂直搜索也在悄然为银行带来一些改变。叶大清坦言,2012年,一个个银行和信贷经理陆续入驻融360平台,拿到单之后都很高兴,但此时多数银行将垂直搜索看成一个与中介公司相似的渠道,对于它们向金融机构收费的做法很难接受,以往中介公司对银行免费,对用户收费。2013年,在互联网金融的火热声势下,很多银行的分行行长、支行行长,市场部、个贷部、信用卡等部主动找融360,为了不被互联网时代淘汰,银行主动要求加入互联网金融。
两年半时间,垂直搜索促使银行作出了一些适应用户的改变。一方面,银行在贷款用途上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垂直搜索页改变了信贷经理开展业务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亲戚朋友介绍、中介公司、扫街地推为主的业务逻辑,垂直搜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全新的获客渠道。最终银行业务部门直至总行慢慢意识到,金融搜索是获得客户的全新渠道。尤其是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市场化程度更高的银行,从垂直搜索获益更多。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也有一些网络金融搜索平台相继倒闭,保持“中立性”似乎是这些平台经营中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我们不想做优秀的运动员,只想做一个品牌,所以我们坚持不发自己的产品”,叶大清说,互联网金融已经由“春秋时代”转入“战国时代”,充分透明规范的市场对整个市场上金融机构的发展都有好处。
-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多在5%以下
- 银行推信用卡现金分期 最高可贷30万
- 银行“抢钱战”提前打响 “钱荒”会否再现?
- 民生直销银行首晒成绩单 期待理财品“面签”放开
- 专家:南红玛瑙是收藏潜力股
- 银行理财坏账平滑术 表外业务表内管理
- 保本基金遇“小年” 渐现边缘化
- 4月全国P2P网贷利率同比降13%
- 多地银行收紧房贷 硬性捆绑搭售各类理财产品
华尔街日报:中国国产客机C919推迟至2018
俄军机沿日本周边飞行 日战机紧急升空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