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与此同时,共享单车引发的舆情事件亦在近期集中爆发,如“男子将共享单车搬回家被判拘役三个月”“共享单车加装私锁”“北京望京地铁站口共享单车堆积如山”等事件,持续引发舆论对共享单车背后管理问题的热议。
一边是“低碳出行”“便民”的赞美之辞,一边是“乱停乱放”“缺乏管理”的质疑之声,共享单车究竟是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还是给城市管理、市民日常生活带来麻烦?记者通过线上发布问卷,梳理市民对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现状的看法。截至12月17日,共回收有效问卷746份。
爆红与争议
一线城市扩张迅速
二线城市陆续出现
自2016年4月以来,ofo、摩拜、小鸣单车等11家共享单车公司在过去9个月时间已陆续进驻全国9座城市。自11月以来,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外,成都、杭州、常州、苏州等二线城市也陆续出现新的共享单车。
伴随着共享单车在各大城市的风靡,“便民”“低碳出行成风尚”“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等声音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而乱停乱放、单车上私锁、恶意损坏等现象亦开始频繁出现,共享单车背后的管理问题逐步浮现,“男子将共享单车搬回家被判拘役三个月”“成都城管收缴百余辆共享单车又退还”等事件持续刺激公众神经,使“共享单车”陷入舆论漩涡。
“共享单车”印象
违规占道、恶性竞争等一些管理规范上的问题浮出水面,势必将影响公共交通管理甚至社会治安。针对运营及管理上的难题,共享单车平台相继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政府如何监管,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单车平台已出台或拟出台管理措施
●摩拜
与深圳交警出台联合声明,用户违规乱停将被罚款20元
●ofo
将引入信用、积分等模式,对乱停乱放的用户给予惩罚
●小蓝单车
将对单车进行优化,通过app画出红色违停区
网络调查
乱停乱放系最大“槽点”
但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分析
行业发展早期
大面积痛点未出现
对于这种新兴的共享出行模式,受访者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不仅保持着持续关注度,更有大量受访者亲身参与到该模式当中。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受访者对共享单车有所了解,近六成受访者使用过共享单车,其中近三成使用频率在每周一次以上。
而在受访者看来,共享单车目前的主要用途在于日常出游及休闲、上下班通勤,以及作为新鲜事物提供体验感;与之作为对比,在未使用过共享单车的受访者中,排除所在城市暂无共享单车等其他因素,不使用原因排名首位的则是“无骑单车需求”。由此分析可见,市民使用共享单车主要是基于基本的出行需求。
共享单车的出现,无疑为市民带来了日常出行中“最后一公里”的便利。近半数受访者认为,共享单车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节约了时间”,超过三成受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使他们“爱上骑车,绿色出行”,共享单车“便民”“低碳”的理念,受到众多受访者认同。
针对目前共享单车所暴露的不足之处,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共享单车存在乱停乱放、缺乏管理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单车安全性不高、数量不足等问题。但矛盾的是,仅有15%的受访者认为“乱停乱放”等现象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综合调查数据及共享单车市场发展状况,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或在于,目前共享单车仍处于行业发展的早期,尽管在运营及监管方面暴露出不少漏洞,但尚未制造大面积的、普遍性的、难以消除的痛点,而便利、环保等优势亦在部分程度上掩盖了不足。
总体而言,目前共享单车的出行模式受到用户普遍认可,但是共享单车平台在车辆运营与用户管理上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针对此前的监管空白,相关职能部门亦需在政策、社会资源、管理、规划等方面发力,共同打造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环境。目前深圳已率先打造政企合作创新模式,共同规范管理非机动车交通秩序,但如何出台相应的规范管理细则,仍需进一步考量。
- 网约车新政落地前暗流涌动:滴滴小巴开运 私家车
- 产油国减产促油价上行 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又一春
- 充电桩制约新能源业发展:车销量连年增 车桩比缩
- 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升至7.5% 车企称影响不大
- 外媒关注自行车在中国再度兴起:曾是社会地位象征
- 民航局:全面提升民航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能力
- 深圳:建立共享单车用户交通事故处理机制
- 自主品牌车企提前完成年销量 车市或被透支明年难
- 小排量车购置税明年升至7.5% 政策温和利于市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