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提出将从增加粮食产品有效新供给、促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粮食产业经济增长点、提升粮食加工产业市场竞争力四个方面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并提出,通过兼并重组,稳妥处置长期亏损、资产负债率高、停产半停产的“僵尸企业”。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产业研究总监徐光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时间上看,《纲要》的发布紧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11月1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12项改革方案,其中第一项就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可见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关键时期,政府推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意图越发明显。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永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粮食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虽然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不高的基本特征。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国家两部委印发的《纲要》,对于推动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纲要》提出,要引导国有粮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组建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粮食龙头企业。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创新粮食企业发展,积极建设产能集聚、技术领先、功能合理、协同发展、产业联度高的粮食产业集群和产业全区。
徐光瑞表示,《纲要》提出的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目的是“集群”,约束是“优势”,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是要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在技术、模式、结构、制度、体系等方面综合发力。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建设,对于粮食产业发展产生三方面影响,一是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利于粮食产业集约发展,有利于仓储物流体系的构建;二是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速创新能力提升和新业态发展,提高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三是有利于规范统一,增强监测和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近几年在粮食局等国家部委的推进下正有序进行,其发展方向是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径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做强做优做大与规模、保障储备、安全军粮等紧密相关的国有粮企;另一方面是通过吸引民资、外资等多元资金以及兼并、重组等方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徐光瑞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 2015年我国农药化肥利用减少农业成本26亿元
- 婴儿车霸主好孩子布局海外22年 再造中国母市场
- 生猪价格连跌四月跌破20元/斤 进口猪肉打价格
- 玉米临储取消收购价格遭腰斩 东北市场陷入冰点
- 难去的玉米库存:国储仍有2.4亿吨 价格理顺是
- 农业现代化十三五规划指向创新绿色 注重可持续发
-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超85% 进口大豆主宰市场
- 玉米价格现货价格断崖式下跌 新粮上市巨量库存压
- 工信部发布建材业规划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