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同样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虽然近半年来有关国企改革的话题屡屡被中央高层提及,但仍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国企改革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对此,笔者态度并不完全认同,毕竟回顾过去这一年可以看到,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中央企业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改革。首先,自去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目前已相继出台14个专项改革意见或方案,并确立了以《指导意见》为引领、以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另据了解,目前除已颁布的配套文件外,还有8个文件正在履行相关程序,相关配套文件即将全部制定完成。
其次,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个省份的地方政府也已相继制定并出台了国企改革相关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并将重组整合、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资产证券化作为主要内容。
再从企业层面来看,目前,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改制面超过80%,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子企业改制面超过90%,且中央企业数量已从2012年底的115家调整至106家。不仅如此,资本市场上央企间的重组整合案例也在逐步增长。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政策文件的下发情况、中央企业的改制情况还是地方政府的配合情况来看,“上热下冷”的说法都显得不够准确。
至于业内人士质疑的国企改革进程偏慢现象,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其实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大部分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核电、航运等经济大周期行业,不仅规模庞大且事关国计民生,其复杂的产业链条以及庞大的影响力就已决定其改革难度将会大而复杂。所以,如果从这一角度来考虑的话,我们不妨对国企改革进程宽容一些。
当然,虽然笔者承认国企改革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相关企业不能将这当成是拖延改革的一个借口,相反,还应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以此进一步推动改革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 田又田免费送地,大力倡导农业消费升级
- 王石去留成万科股权之争焦点 姚振华称将“尽快平
- 评论:银行业利润“独大”让人担忧
- “万宝”之争华润行为引争议 国企如何做合格称职
- 中国成为经济强国的秘密何在?外媒呼吁西方学习中
- 专家称武汉被淹与三峡无关
- 评论:品牌发展是供需结构升级的方向
- 重磅!十个月估值十个亿 一千零一艺传奇是如何炼
- 高红冰:数据重构商业的新视界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