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交通事故受害人,至少应该拥有以下六种身份,即原本意义上的交通事故受害人,商业保险的受益人,社会救助基金的受益人,法律援助受益人,普惠金融或者叫互联网金融的受益人,福利企业的受益人。
“怎么来完善交通事故救济的机制,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如何保证交通事故救济的机制?”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说,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最根本一个载体。交通法治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与交通事故救济有关的法律有12部,法规、细则200多部,法律条文5000条以上。
“法律框架基本具备,但是统一的执行细则还处在空白,过多的赋予各地、各部门自主权,交通事故受害人寻求救济存在诸多障碍。”北京元甲律师事务所主任黄维领指出,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各地在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鉴定、赔偿、护理等方面的标准不统一,“同命不同价,同伤不同价”现象仍然存在,直接影响受害人康复效果和赔偿结果。加之医疗费垫付少与救助金执行不到位,调解缺乏社会专业力量,这些都大大削弱了交通事故救济效果。
“道路安全侵权不是一个好事,但是它带来产业,这个产业必须牢牢彰显公平的元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浚提出建立健全受害人友好型的救济体系,还是一个新兴工程,任何一个都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新兴的业态环境。
在完善交通事故救济方面,刘浚建议交通运输企业要完善内控制度,如在董事会下设立一个道路事故交通安全委员会,以避免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这一救济体系还包括保险公司快速理赔机制,打造受害者友好型行业自律体系、受害人的行政监管体系和受害人友好型的司法政治体系。
专家表示,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快速处理交通事故。而诉讼融资的出现,或能部分地解决受害人医疗燃眉之急。同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设立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完善交通事故快速调解机制,这些都可以通过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更应该从立法的角度审视交通事故救济的社会问题。
为推动交通事故救济制度完善,探索相关法律解决新路径,元甲交通法治论坛7月9日成立。
“道路安全法治核心是保护消费者,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够在道路交通法治的问题上很好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就能使得社会和谐对于维护交通事件也是非常有益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会长河山表示,元甲交通法治论坛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深入研究、深入探讨,让交通法治在国家交通管理上、维护消费者权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此次高峰研讨会由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方圆律政杂志联合主办。
- 废旧轮胎成黑色污染源 无害化利用率仅有六成
- 政策扶持 资本偏爱 我国分布式光伏发展正在步入
- 中石油明年可供应“国六”
- 最严手游新规:中小手游公司并购估值或下降
- 成都专项整治 老年代步车纳入机动车范畴
- 全国整治网络表演乱象拟设“黑名单” 专家:先落
- 360:表示坚决拥护互联网广告新规促进行业健康
- 马云的“公益哲学”:低调做慈善 高调做公益
- 发改委完善基本电价执行方式 切实减轻大工业企业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