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冬季燃烧供暖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理雾霾的核心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任何形式的燃烧和燃烧后的排放。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电高效替煤过程中,无污染的地源热泵系统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清洁供暖的主力。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地热及热泵供暖面积累计达4600万平方米,占全市供热面积的5%以上,5年来,年均增长20%左右。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地区目前已经实验的三种电替煤供暖方式中,电能转化机械能搬运浅层地能为建筑物供暖,效率可以达到300%以上。而且浅层地能不受环境温度影响,供给热泵的地能温度相对稳定,在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保证前提下,能有效保证为建筑物供暖的总量,运行成本低。在同样供暖面积情况下,电源配置总量是电能直接转化热能供暖方式的四分之一。
浅层地能一般指的是深度200米以内、温度是25度以下的可再生的低品位热能。它区别于国家矿产资源的可以直接利用的高品位的地热能。浅层地能分布广,在太阳热和地芯热的共同作用下,可再生性强。地能采集在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保证的前提下,与热泵技术产品相结合,利用地能热泵环境系统无燃烧为建筑物智慧供暖,比利用传统能源给建筑物供暖还有保证,因为它没有了电能以外的能源运输问题。
浅层低能自古以来就有,但怎么采集一直是一个难题,热泵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介绍说,热源采集子系统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是水源采集系统,这种技术虽然热水抽上来容易,但是回灌下去很难,容易导致地下水系统无法平衡等环境问题;第二是普通地源采集系统,通过水吸收土壤中的热,然后抽上来,这种方法效率低,吸收土壤热能少,需要打很多的U型管,比较适用于农村;第三是单井循环换热系统,它结合了各类技术优点,利用大型井和蓄能颗粒,吸热效率高,不需要大量土地资,也解决了水源回灌问题。
在行业层面,中节能旗下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原创的安全、高效、省地、经济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总工程师孙骥介绍,该系统工作原理是将1份花钱的电能,转化成机械能,搬运相当于3份以上的电能直接转化的热能为建筑物供暖,建筑物供暖能耗60%以上是不花钱的可再生能源,同一系统,冬天利用浅层地能为建筑物供暖;夏天制冷时比空气冷却环境温度低,提高了制冷效率,实现了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表示,“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技术已经达到技术成熟、被市场接受并发展到了产业化的程度。从原理,到可行性、优越性、可靠性和配套性,都有良好的例证,作为建筑供暖的替代技术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据预测,如果将整个北京市及郊县的燃煤锅炉都换成地能供暖,市场容量高达620亿元。目前,北京市对于地能供暖项目按初始投资50%给予补助。
不过,当前这种新理念、新技术的市场认可度仍然较低。孙骥建议,在今后的电能替代中,可利用集中供暖的地能热泵环境系统作为北京供暖的补充,对于燃气管线不到的地区替代燃煤锅炉,按北京现有的补贴政策和供暖收费标准即可。对于新建小城镇利用50至900兆瓦建立分布式地能冷热源站,供暖能源规划先行,按建筑物建设速度进行能源站的投入,投入火力发电厂的建设费用(每千瓦4000元)相当于建设了一个等量的区域零排放的发电厂。
- 华能长兴电厂项目荣获“全球最佳工业水处理项目奖
- 光伏规模化发展瓶颈:上网电价太高促使抢装潮
- 我国首个自主技术大型LNG全容储罐项目开工建设
- 山西“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新配置煤炭资源
- 可再生能源新政落地考验:将调整现有利益格局
- 国内大规模电网负荷供需互动系统江苏投建
- 光伏行业协会:光伏电站收益率大概8%到10%
- “十二五”期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增长168倍
- 陷入债务违约危机被银行猛追 煤企苦等行业复苏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