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俞熔相比,带有很强互联网情结的张黎刚“被动”地踏入了医疗行业。跟随张朝阳回国创办搜狐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e龙,后因与合伙人及资方意见不一,在e龙上市前夕选择了离开;2004年,张黎刚再次创业,成立爱康网。
爱康成立第一年,因为受制于线下医疗服务资源制约,在经纬创投张颖的牵线下,张黎刚去拜访慈铭体检创始人韩小红,因为并未见到韩小红,合作不成;之后,爱康从线上走到线下,2007年并购上海国宾体检,成立爱康国宾。
之后数年,赶上“风口”的爱康国宾迅速迈上增长“快车道”。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加之独树一帜的“医疗O2O”概念,爱康国宾深受各路资本的追捧。2013年4月,爱康国宾获得高盛和新加坡GIC近1亿美元的投资,这也是国内健康体检行业最大的一笔投资。
作为一家带有互联网血统的医疗服务公司,爱康也选择了在纳斯达克上市。2014年4月9日,爱康国宾在纳斯达克上市,IPO当日,张黎刚对外界称:“选择在美国上市,是因为纳斯达克可以带来更多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也有比较好的服务。纳斯达克一直是爱康国宾的第一选择。”
但事与愿违,国内体检行业第一股的爱康在国外资本市场却被严重低估。在国内上市的美年大健康(江苏三友)市值373亿人民币,市盈率356倍,拥有最多营业收入的爱康国宾市值14亿美元,市盈率仅为46倍。
即使去年6月以后,A股大幅调整,但政府的不断“背书”仍在促使一批批的“中概股”、VIE结构的公司果断逃离华尔街,回归A股市场。张黎刚对外表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规范化,更能反映公司价值,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中概股从境外回归,大方向是不会错的。”根据券商估算,“爱康国宾市值翻3倍应该没有问题”。
2015年8月31日,张黎刚宣布,拟对爱康国宾进行私有化。
然而上市艰难,回归亦难。与所有回归中概股的境外上市公司一样,爱康国宾也要经历私有化、退市、解除VIE协议、实现境内外投资人的直接持股、寻找壳资源或者独立上市这一过程。这其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而且资本市场总有窗口期,如果在准备回归时,窗口期关上了,处境会很尴尬。
尽管张黎刚买方团的要约价只比其时的股价溢价约10%,但大致可测算张黎刚至少需要筹集60亿元才能完成私有化。
回归之路,漫长而艰辛。
私有化拉锯战
宣布私有化的当月,张黎刚参加了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在杭州发起的一个小型沙龙。沙龙地点在凤凰山景区的一个酒店。
临近夏末,暑热消减了大半。酒店邻近万松岭,南眺钱江潮,北邻西湖,从半山腰望出去,层峦耸翠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张黎刚早上出去吃饭,路上遇到了俞熔。
两个人碰到一块聊了一会儿。“聊到一些问题时达成了共识,一些状况也有同感,当时我觉得这个事情说不定可以深入谈一谈,于是就这样开了一个头。”俞熔说,在这种偶然的情况下,他产生了整合两家企业的想法。
这次偶然的会面给之后的交流和争夺战开了一个头。有时候,重大的决策往往就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时间点里开始发酵成型。“在行业需要整合这点上,我跟张总也是有共识的,两家企业不能在争夺客户上再打了。当然,在‘怎么合’上面大家会有一些分歧。”俞熔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在后来的公开信中,俞熔将这次期待中的合作与2015年一系列重磅合并类比:滴滴快的,美团点评,携程去哪儿……他解释,之所以作出要约的决定,是为了保有并创造一个健康产业伟大整合的机会。
而张黎刚在回复本刊的邮件中表示:现在资本热衷的互联网公司合并逻辑在医疗行业并不适用。2015年合并的互联网公司大多只是平台,本身并不提供最终的服务,通过合并只是把渠道合并了,从而把给客户的过度让利取消了。
“撇开技术层面和观点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气场还是蛮契合的。”俞熔回忆道,那天早上,山上的空气清新湿润,充满了浓郁的草木香。
比起张黎刚,俞熔成名晚了近十年。谈及爱康国宾,俞熔也称与张黎刚是“好朋友”,张的太太和他亦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但外界并不知道张黎刚是否接受了这个朋友,在微博红火的年代,张黎刚曾在微博上炮轰美年的财务数据作假。
爱康宣布私有化后的9月底,俞熔约了张黎刚来上海深入聊一次。当天在场的还有张黎刚的一个朋友,双方开始认认真真谈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整合无非就是面子和里子的问题,所谓面子是双方未来的品牌发展和公司决策,里子则是双方的股权安排、公司之间价值对价等细节的落实。
在略显尴尬的气氛中,双方最终还是没能谈拢。
2015年8月31日,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与私募基金方源资本组团,准备以17.8美元/ADS的价格,对在纳斯达克上市仅17个月的爱康国宾提出私有化;3个月后,美年大健康联合平安、红杉、太平等资本机构,向爱康国宾发出一份“无约束力”的私有化要约,要约价格为22美元/ADS,比张黎刚买方团的报价高出23.6%。
不过,张黎刚反击很快,美年在发出私有化要约的当天,张黎刚对外发布一封公开信。信里指责美年“明知该收购得不到我本人以及爱康管理团队的支持,却准备在爱康私有化进程的关键时刻发出竞争要约”,他将收购定义为恶意收购,并指出其“可能意图对爱康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造成心理干扰并获得不当的竞争优势”。
这场商战的口水战仅仅进行了一轮,就上升到资本战略层面。美年发出私有化要约三天后,爱康祭出“毒丸计划”,试图以提高收购难度与代价的方式,阻挡美年大健康的迅猛“攻势”。张黎刚声称,“自己与方源资本完成私有化的决心不会有任何变化,不会将自己拥有或控制的股票出售给任何第三方”。
然而,俞熔并无收手之意,2015年12月14日,他再次提价,将要约价格加至23.5美元/ADS。“商战的因素,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俞熔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我知道张总个人不愿意卖,这不代表最后股东不愿意卖,他不能代表股东发言。”俞熔认为,从市场规则来讲无法界定成“恶意”。由于为中小股东创造了价值,目前散户和投资人基本对这场收购持肯定态度。
不过需指出的是,恶意收购是个法律概念,本身是中性词。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私有化的规则,公司特别委员会有义务去询价,尽可能地让交易公平,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前些年的盛大收购新浪事件,可以归类为恶意收购,因为新浪是一家正常运营的公司。“但爱康已经启动私有化,而且我们之前有沟通和事先知会,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不是搞突然袭击。”俞熔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目前,美年提出的收购溢价40.4%,价格主要基于协同效应产生的价值,由于此次美年收购的决心比较大,在资本层面的准备比较充分,所以有很大可能会继续提价。“而且我们认为这个议价并不算高。”俞熔透露,他不会情绪性地出价,目前这个价位对美年方面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
根据美年大健康(江苏三友)公告,此次参与爱康国宾要约收购的买方团,由深圳市平安德成投资、太平国发(苏州)资本、华泰瑞联基金、北京红杉坤德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红杉”)和凯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凯辉”)等公司组建而成。
工商资料显示,深圳市平安德成投资属平安保险集团旗下投资PE;太平国发(苏州)资本最终由苏州市国资委和兴业银行控制;华泰瑞联基金、红杉和凯辉均是知名的私募股权基金公司。
在这场攻防战中,张黎刚买方团新加入的阿里巴巴、中国人寿等投资方,由于有权力随时退出,无力解决其难题。张黎刚的大招是“毒丸计划”,毒丸计划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当公司一旦遇到恶意收购,尤其是当收购方占有的股份达到10%-20%的时候,公司为了维持既有的控股权状态,就会向原股东大量低价增发新股。目的就是让收购方手中的股票占比下降,也就是摊薄股权,同时增大收购成本,让收购方无法达到控股的目标。
“毒丸计划”在美国颇为盛行,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这种反收购工具,2005年,新浪在面对盛大收购之时也推出过毒丸计划。但彼时新浪仍在正常运行,所以毒丸计划有效,而爱康已经在准备私有化,毒丸计划一经采用,爱康自身也难免“受毒”。
“张总的角色已经变了,不能简单地代表管理层了,说得不好听点儿,想用低价的收购阻碍高价收购的方式,这个‘毒丸计划’就没有用了。”俞熔表示,毒丸计划在预期内,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毒丸计划向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由于资产收益率将被摊薄,必将降低其股票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张黎刚的买方团要完成私有化的成本和难度都会大大增加。
俞熔认为,就算毒丸计划启动了,早晚也得取消。因为私有化一旦启动再往后退,代价太高。对现有股东的利益和股价,包括未来在资本市场的授信、评级都有重大的影响。如果毒丸计划未来几年解禁,那时中概股私有化的窗口期已过,大量投资者再往外抛售股票,估值还会再跌。
不得已的回归
对张黎刚来说,往后退肯定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事实上,爱康国宾也算得上是中概股中市盈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之一。爱康国宾上市首日开盘价16.5,2016年3月8日收盘价格21.05,期间涨幅27.5%,股价表现尚可,但股票日成交量相对于A股市场股票过少,股票流动性表现较弱。
张黎刚的执意回归,有A股高估值的“诱惑”,对比A股市场给予美年大健康的估值,爱康估值明显较低,张黎刚完全有动机将爱康国宾在A股上市,获取资本市场高估值,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回归也有几分“不得已”。在给员工的公开信中,张黎刚表示“爱康国宾选择私有化,完全是出于战略性的选择”。
这种战略性的选择主要来自行业格局的变化。民营健康体检行业三分天下的格局被美年与慈铭的合作打破,从此进入爱康美年两雄争霸的时代。
美年借助慈铭向中高端市场扩张,这给把守中高端市场的爱康带来了巨大压力。从地域发展情况来看,美年和慈铭也具有互补性,慈铭的总部和核心都在北京,北京地区的收入占到慈铭整体收入的一半;而美年进入北京市场比较晚,发展慢。
作为体检行业的最早领跑者,慈铭体检的创始人韩小红从2009年就开始申请IPO,直到2012年拿到批文,但上市之路并不平坦。从拿到批文到上市,中间拖了两年时间,最终在计划网上路演的当天凌晨暂缓IPO。
而且在慈铭体检申请IPO期间,体检行业的另外两家——美年和爱康通过并购、资本等方式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爱康对慈铭构成了直接冲击。在2014年1月9日的上市推介会上,慈铭体检公司财务总监刘凯坦承了这一现实:“公司冲击IPO已有多年,近两年为了上市,很多扩张动作受监管层控制,错失了很多机会,而同行如爱康国宾却在大规模扩张,导致公司业绩增速放缓。”
IPO计划停摆后,美年、爱康和其它上市公司纷纷开始找韩小红谈合作。慈铭的市场基础和品牌效应无疑会给合作方带来相当大的优势。而一旦在体检行业三强中产生合作,将直接对剩下的一家形成压力。
在找韩小红谈合作的过程中,俞熔很清楚,她有足够理由把慈铭卖给美年和爱康之外的第三方,不仅能得到更多资源,对品牌发展也更有利。“我敬佩韩女士的大格局,她是最早开创第三方体检业务的创始人,行业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她完全可以继续卖给一家大的机构维持三家的竞争状态。”俞熔对《中国企业家》表示。
IPO搁浅的一年后,慈铭正式并入美年大健康的上市轨道,当年8月,美年借壳江苏三友上市。
2014年11月,美年与慈铭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拟分期收购慈铭体检100%股份,作价36亿元:第一次转让股份占慈铭体检总股本的27.78%,收购在2015年1月已完成;近日美年再次宣布拟以股权置换的方式购买慈铭72.22%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慈铭体检将成为美年健康的全资子公司。
而跟过往的竞争对手整合,对创始人来讲需要承担不小的压力。与美年并购后,韩小红退出了线下体检业务的日常管理运营,但慈铭品牌将保持独立,今后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年初发布的线上移动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记健康”上。
虽然健康体检的规模已经做大,但在整个健康医疗行业中的份额还很小。如果说线下体检服务是第一个赛场,那对于完成慈铭的并购后的美年与爱康来说,它们都没有将目光止于线下,而是投向另一个更宽广的赛场——互联网医疗。在这个赛场上角逐的,不止它们俩,还有一大群后来者以及手握重金的BAT。
在过去几年中,私营行业的体检中心已经开始差异化竞争,爱康进一步往中高端发展。“在过去几年中,爱康已经开始放弃一些只愿意为员工支付很低费用的客户了。”张黎刚对本刊表示。不过对比来看,定位中低端市场的美年大健康营业规模已开始超越爱康国宾,而主营高端市场的爱康国宾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爱康在国内拥有最多的营业收入,但软肋是线下机构网点数量不足。根据官网数据,美年的线下机构数量为139家,加上慈铭体检的57家,而爱康有84家。在这场私有化拉锯战中,张黎刚需要资本支持以加快扩张步伐,保持在行业的鼎盛势头。
由于美股上市容易,再融资难,A股上市后再融资较为方便,回归A股后,借助A股市场的高估值再融资,可以支撑企业快速内生发展壮大及并购,抢占市场份额。完成私有化,A股上市融资,扩张市场——这正是张黎刚的远景规划。
但是在这场股权争夺战结束之前,张黎刚的远景规划只能停留在纸上。
- 英媒:瑞士药厂诺华就在华行贿案与美国政府和解
- 沃森生物旗下圣泰莆田疑被查 法人代表被公安部门
- 广州食药监约谈饿了么等三家订餐平台
- 北京小公司问题疫苗生意:由山西疫苗涉事企业更名
- 山东问题疫苗大多已用 主要流向偏远农村
- 天目药业三月麻烦事扎堆 杭州股民打响维权第一枪
- 鹭燕医药卷入山东疫苗案 子公司员工正接受调查
- 沃森生物子公司涉虚构疫苗销售渠道 员工与涉案人
- 鹭燕医药卷入疫苗案 两子公司正配合调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