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考虑、材料技术、电池结构技术,并不是阻碍电池无限量扩容、设备无限增大续航的全部因素,终端产品的设计也在掣肘电池扩容。要知道,智能手机中的很多功能没有那么紧要,但在后台运行时却很耗电。
即便是特斯拉,也无法回避当前电池技术面临的上述局限。此外当然也受成本拖累。
Powerwall目前有容量为10千瓦时与7千瓦时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3500美元和3000美元,相当于2.17万元和1.86万元左右人民币。高昂的价格,会成为阻拦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门槛。
7千瓦时,基本能满足一个中国家庭一天的常规用电量,但Powerwall想在中国遍地开发,还需要研究中国的国情。陈永表示,美国和中国的国情是不一样的,美国别墅数量众多,都是独家独户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应用广泛,Powerwall会受到青睐,中国则情况不同。
特斯拉进军家庭储能设备,并在中国官网上线Powerwall,对此,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叶超分析认为,“更多是看准了未来中国市场需求的潜力,意欲提前布局”。
就像光伏发电一样,随着技术与市场的成熟,从开始兴起时每瓦几十元,现在降到几元,未来还会降到几角,行业内预计,家庭储电设备也会走一样的路。
黄学杰分析,在储能技术中当电池的成本达到1元每瓦时,就具有商业价值,而现在的成本是理想成本的两倍以上。
消费者与政府决策者,还应该换一个思路看待电池的成本问题。
二次电池本身可以循环使用,比如电动车报废以后,其电池仍有60%以上的储电能力,还可以继续用于家庭储电。此外,电池与新能源结合后,带来的经济成本与传统发电方式相比,有更大的经济价值。“不能总是给外界传达这个期望:电池成本、储能成本可以不停地降下来,也要考虑传统能源的环境成本。”陈永说。
更宏大的能源管理目标
以小体积储备大电量,不仅是电池行业本身难以实现的突破,也是储能行业的瓶颈。
就在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上升为国家战略时,解决太阳能发电、风电的间歇性——高峰和低谷之间的变化,成为迫切的需求。
这需要储能来“削峰填谷”,使能源输出不间断。黄学杰分析,“电池储能是未来趋势,不仅是在大型风电站与太阳能光伏发电中,还能用于对整个电网的调频。”
为用户节省成本,也不是Powerwall最主要的目的,埃隆·马斯克为Powerwall所设定的,是更宏大的能源管理目标。
比如,由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有着固定的节奏,也会形成用电的峰谷。而电力公司必须以高峰用电量来规划发电系统的规划,造成在非高峰时间往往产生了多余的电能无人使用,这些电能就被浪费掉了。
“十二五”期间,中国建立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初衷就是想把风、光、储这几种方式联合起来,以电池储能作为载体,实现风、光、储多时间尺度的出力互补,使这些新能源发电达到或者接近常规电源,并探索出最为优化的联合配比比例。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来小康在评价这一示范项目时曾表示,“磷酸铁锂电池的运行效果非常好,效率能达到80%以上,此前大家担心它的安全性,但事实证明,自储能电站运行以来,磷酸铁锂电池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
不过,受制于电池使用成本,对电网调频有很大经济价值的储能技术,还不能全面推广,仍依靠政府补贴进行项目示范。
况且,国内多数示范项目还停留在对储能技术做验证的阶段,虽然目前安全性得以实现,但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并不是示范的唯一目标,最终还是要市场化应用。陈永表示,储能示范项目也是为了让一些不太成熟的技术,通过示范达到商业化、市场化的过渡,起到桥梁作用。
“十三五”规划提出针对长期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储能瓶颈,将“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陈永建议,在实施这些规划时,“要避免上马重复项目,不能为了示范而示范”,将储能示范项目数据的公开与共享,便于研究,也便于监督。
同时,应该开展大型储能电站的仿真与模拟研究,像测试电网扰动那样,建立大型模拟系统,并给出一个扰动信号,看电网如何反应、会不会崩溃。而对于企业愿意积极实施的商业示范项目,政府应尽可能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储能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
“要推动新的电池技术、储能技术的推广,不能让储能行业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黄学杰表示。
- 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扩容新能源售电业务更可操作
- 甘肃3年内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 多举措保产销平
- 全国人大代表唐一林:应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发展
- 中国成为土耳其天然石材最大买家
- 北京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 以结构优化为核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 甘肃3年内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 多举措保产销平
- 环保产业困局 核心技术价格高与市场难推广
- 中国在欧洲核电项目即将作出“最终投资决策”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