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尼中央统计局负责人在谈及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时指出,“人民币‘入篮’对印尼来说是好事”。这一表态在当前一些国家中颇具代表性,作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后的第五个SDR货币和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人民币“入篮”被印尼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寄予厚望。
但是,如果认为人民币“入篮”将改变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则容易让我们低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IMF执行董事会对SDR篮子的组成货币有明确的“门槛”:一是该经济体在“篮子”生效前的5年考察期内是全球四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地之一;二是该货币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的“自由使用货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完全符合第一个标准,却在一段时期内受制于第二个标准而无法“入篮”。因为,中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账户,尤其是在跨境证券投资、跨境借贷与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自由兑换还面临一些限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包括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沪港通、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配额扩大等举措出台,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近两年来,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份额上升较快,目前在国际交易中的地位已稳居前五,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以获得人民币流动性。正因为如此,IMF对中国政府努力承担大国责任、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给予积极回应,终于客观地、前瞻地评估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程度并作出正确决策,将人民币纳入“篮子”当中。
其次,人民币“入篮”后仍需解决技术和战略两个层面的问题。
在技术层面,SDR估值需要明确构成货币的汇率,中国在选定市场化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基准利率等方面需完善相关机制,进一步运用IMF数据公布特殊标准等提高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可靠性和国际可比性,进一步规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线上运行并加快实现主要金融交易中心24小时清算。
在战略层面,实质上是“倒逼机制”下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完善利率汇率体制、撬动国内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国能否利用好当前的时间窗口和良好局面完成结构性改革,练好“内功”,才是真正决定未来人民币前途命运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
随着更为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将在更多参与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治理事务的同时,接受更多的规制、承担更多的责任。国际社会逐渐接受人民币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人民币“入篮”则是这一过程迈上新台阶的开始。
- 美元后零利率时代新忧 国际资本流动进一步波动
- 国际油价下跌石油主权基金从金融市场撤资
- 德国递交亚投行协定批准书 成全球第4大股东
- 股神巴菲特遭悲惨一年:没有逮到一只牛股
- 津巴布韦将流通人民币 可用人民币偿还中国贷款
- 从银行向多元金融发展 浙江“十三五”打造五大金
- 最高法全面联网银行业 将网络查控被执行人所有
- 金融行业推动中国先进制造业加速“走出去”
- 内地个人投资者买卖香港互认基金三年内免个税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