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认为,利益驱动和“病态政绩观”导致耗费巨大公共财政资金的“短命工程”频频出现,凸显权力运行缺乏制约和监督。市政建设必须科学规划,透明决策,严格问责,管住权力任性。
盲目市政建设凸显权力任性
网民“罗志鸿”认为,在扭曲的政绩观下,官员的短期行为造成市政设施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及连贯的建设。一些履新的官员,为了能够在自己有限的任期内取得不俗的政绩和口碑,就在缺乏深入调研、没有深谋远虑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上马一些市政工程,以期获得立竿见影的执政效果。之后,随着官员的变动,在同样扭曲的政绩观的驱使下,新上任的官员又有了新的城市建设思路,难免要对前任的政绩工程进行一番“改造”,如此一来,出现短命或烂尾的市政设施也不足为奇了。
有网民指出,在一些城市,大型建筑物建成不久就被拆除的情况屡见不鲜,郑州的短命天桥并非个案。有人说这是决策不科学导致的城市规划短视,也有人说这是盲目追求政绩的后果。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还是权力运行缺乏制约和监督。
科学规划严格问责
网民认为,对于各种业已出现的短命或烂尾的市政设施,要严格问责。在今后的市政设施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透明决策,绘制出一张切合实际的市政设施建设蓝图。
网民“诗仙佩剑”表示,城市规划本就是一项带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综合部署,不能是纸上画画、橡皮擦擦的东西。要避免市政建设出现“短命工程”,既要统筹规划,立足长远,合理布局,科学论证,又要完善论证程序,留出充足的时间权衡项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建立问责机制,不能因为某些领导的更换或思路的变化就人为地任意改变。这样才能防止市政建设朝令夕改、劳民伤财。
“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民“田慈孝”认为,避免“短命工程”,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尊重科学,民主决策。就城市建设而言,本身情况很复杂,不仅牵扯各方利益,还涉及民生问题,必须问政于民,问计于专家,吸纳各方意见,兼顾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效率,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 PPP模式成地方路桥建设助推器 或将疏解短期债
- 把应对气候变化负担转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
- 国税总局:企业所得税优惠合并为55项
- 张高丽: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 李克强称应支持资本市场有序双向开放
- 我国对跨国避税企业灰色利润零容忍
- 李克强解惑中国经济:2016年往哪走
- 军改时间表:2020年前取得突破性进展
- 中国经济仍未见起色 中观行业继续探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