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私募投资者的惨历 曾从赚90万到亏60万
2015-11-27 12:05:2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我买的产品在正常运作,昨天还和管理方通过电话,但产品在净值上的表现很不理想。”26日,一家加工出口企业的董事长李长运对经济导报记者说,其年初花300万元投资了一款股票型私募基金,上半年收益一度超过30%,但随后遭遇市场暴跌,导致其本金最多时亏损了近60万元。这种过山车式的行情,令其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风险。
“表面看整个私募行业借助前期牛市行情蒸蒸日上,但实际上基金经理缺乏经验、管理乱象多、风控意识不强,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加强。”在李长运看来,私募行业虽然有着大好的前景,但若监管不严,或将出现更多风险事件,令整个行业蒙受更大损失。
遭遇重挫
“我从去年底就开始关注股票型私募产品。”李长运说,近两年其经营企业所处行业景气度下滑,虽然公司依靠固定的大客户仍能维持一定利润,但不宜再投入更多资金,所以他手中的现金储备较为充足,“考虑到合理保值升值,民间借贷风险太高不敢动,前期多数选择银行理财、信托产品,但股市去年走好后,周边的朋友、银行熟人都开始推介私募基金了。”
于是,经过朋友推介,李长运于年初与一家私募基金管理方签了协议,投下了其用来试水的第一笔资金———300万元。据了解,李长运选择的产品成立于今年2月,募集规模为1亿元。
“刚开始的一个月,净值增加了不到2%,基金经理表示行情波动较大,正在谨慎建仓。但随后几个月,产品净值就出现了快速增长。”李长运表示,其购买的私募基金在4、5月份增值幅度分别达到11%和5%,6月上半月最高增幅达到14%,也就是说,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其300万元本金就已经增长到了390万元。
然而,进入6月下旬,市场风云突变,A股遭遇“断崖式”下跌,李长运所持有的基金由于前期仓位一直处于“高举高打”状态,受损严重。“第一波下跌后,基金净值就跌去了10%。基金管理方对我们说只是市场的暂时调整,而且公司的研究团队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投资标的,‘翻身仗’即将打响。”
不过,市场并没有给乐观主义者机会,又连续走出了罕见的3个月连续下跌行情。“我了解的是,8月底市场再度下跌的时候,这家私募基本上就已经清仓了,当时产品净值维持在0.8元左右。”李长运表示,这意味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不仅其前期赚到的90万元烟消云散,还亏损了60余万元,可谓损失惨重。
同时,李长运表示,0.8元的净值距离其与基金公司合约上规定的0.7元清盘线非常接近,一旦达到这一标准,该产品很可能进入清盘阶段,而他以及其他购买产品的投资者,也不得不承受本金30%的损失。
实际上,自6月A股出现大幅下跌以后,出现上述情况的私募基金不在少数。导报记者了解到,由于“加杠杆”、“满仓”操作等多种原因,不少私募基金未能逃过市场调整,遭遇重挫,仅7月和8两月就有近400只股票型私募基金被迫清盘,其中不乏年内新成立的产品。
“我朋友投资的一个私募,由于多个标的股连续跌停,无法卖出,净值一路跌到了清盘线以下。最后不得不再续合约,将清盘线下移了不少。”李长运说,他的这位朋友,已经做好了长期被套的准备。
需加强风控监管
在李长运看来,虽然他投资私募基金仅有不到一年的经历,但是这波罕见的过山车行情,令其对私募行业的了解愈发深刻。“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因为目前中国市场的闲置资本太多,除了股市外的可投资标的又太少。但如果不能规范、有序发展,这个行业的危机还是很大的。”
在其看来,私募行业隐藏的首要危机,就是管理方的风控意识缺失。“市场赚快钱的氛围浓厚,一旦出现行情,满仓、加杠杆操作大量出现。”李长运表示,这一方面缘于基金管理者的大部分收入都要靠收益分成,使得其不愿放弃“鱼尾行情”;另一方面,也缘于基金经理缺乏品牌、长效经营意识,部分管理方甚至存有清盘了换个“门头”重新再来的意识,令其操作中有意忽视风险。
另外,李长运表示,部分私募基金存在管理团队年轻、缺乏经验的问题。“比如我投资的基金公司,部分负责人都是‘85后’,和我孩子差不多大。这次行情中也可以看出问题,市场高涨时操作过于乐观,再度暴跌后又过于悲观。”其表示,9月后市场进入整理阶段,但当时其购买的这款私募基金几乎空仓应对,“结果近两个月市场大涨,很多股票价格都创了新高,但我的基金净值还在0.9元附近。”
投资者对于私募基金的认识不足,也令李长运颇为担心。“网上看到的多是‘一年净值翻倍’、‘三年翻5倍’这样的报道,但真正了解后才发现,这样的产品极少,即便是有,你也买不到。”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私募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市场也出现了不少“浑水摸鱼”者。李长运表示,其近期频频接到电话或银行方面人士的推荐,说某某公司的私募产品表现优异,现在新产品正在募集期,且门槛只有1万元,和购买银行理财一样。“但实际上一查,好多都没有牌照,属于黑户,这样的公司一旦跑路,投资者一点保障都没有。”
据了解,证监会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个人、单位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个人投资者需达到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标准。该规定本身就为了防止风险承受能力弱的投资者盲目进入,若这一门槛被有意放开,行业风险必然大增。
“特别是近期,像徐翔被抓、私募失联这样的黑天鹅事件事件多发,更应引起注意。”李长运表示,投资者一定要谨慎为之。私募行业也要提高警惕,必要时监管机构应加强市场规范,规避系统性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领秀中远地产项目被指“众筹”建房 上市将存风险
- 近10家信托今年迎高管变动 平安信托董事长将请
- 深入揭秘广西金融传销组织:以"国家秘密项目"为
- 35城楼市库存或需卖一年多 三线城市库存5年来
- 教育部规范干部兼职 上市公司将独董掀离职潮
- 地下钱庄为央企高管转移赃款 或助股市"黑金"出
- 打新产品或现季节性 年化近5%无风险收益依然诱
- “中国客”将涌入迪拜楼市 当地房产商来华揽客
- 美元将破百“血洗”大宗商品 输入性通缩需警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